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一所乡村小学两次受到央视关注!
去年年底,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西工区红山实验小学坚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开设航模、葫芦丝等40多门特色课程的故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新闻客户端《一年之计看两会》栏目再次连线该学校负责人,分享学校从旧到新、师资从弱到强的蜕变。
红山实验小学的变化,也是洛阳近年来加快推进资源优化布局、改革教育体制机制,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聚焦教育扩优提质,坚持加大投入与深化改革协同发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构建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与副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教育体系。
以硬件投入优布局,以超常规思维、超常规举措、超常规投入、超常规力度,高标准完成7所高中迁建、8所未迁建高中改造提升,腾退校区转交义务教育梯次补位,在县城和集镇新(改)建寄宿制学校,加快补齐基础教育短板。
以综合改革促均衡,统筹实施教育提质“八大行动”,在全省率先重塑重构市、县、校三级教师发展中心,持续深化校长职级制、教师“县管校聘”等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对学校放权赋能,加大优秀教师交流力度,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供给。
办好教育,校长是关键。
围绕去行政化改革,我市以校长职级制改革为突破口,出台关于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职级管理、聘任交流、考核评价、职级薪酬等作出要求。
2022年5月,市教育局率先在市直学校完成校长首次职级制评审认定,37名校长、书记分别被评为高级校长、中级校长、初级校长。去年,我市各中小学校的1025名校长全部完成校长职级认定,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校长摘掉了头上的‘官帽子’,办学自主权更大了。”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职级制改革之后,校长不再是官员而是“专家”,职级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倒逼校长心无旁骛提升治校水平,真正实现了教育家办学的改革目标。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聚焦激发教师活力这一目标,我市以“县管校聘”改革为抓手,着力破解区域、城乡、校际、学科间师资配置不均衡不完善等问题,推动骨干教师轮岗交流和学校内设机构重塑,让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
瀍河区通过实施“县管校聘”改革,建立教育管理人才后备库;西工区实施“1+3+N”名师倍增计划,培育4名中原名师及120余名省市特级教师、名师、骨干教师,形成名师“雁阵”效应;涧西区采取“名校+薄弱校”“名校+乡村校”形式,首批组建20个教育集团。
“打破了旧的教师管理模式,重构了编制、人社、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的职能定位。”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县管校聘”改革,教师的人事关系进一步理顺,消除了“有岗无人,人岗固化”的顽疾,形成了“因岗用人,人岗相适”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有洛阳特色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
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全市教育系统将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部署,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根本追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深化办学体制、教育评价、教学方式等综合改革,加快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洛阳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洛报融媒记者 郭旭光 通讯员 王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