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置身于伊阙两岸山水间,看无数鲤鱼逆流而上,聚在龙门下奋力跃起;望龙门石窟最美‘天花板’莲花洞,与卢舍那大佛贴面而过……”近日,在位于龙门古街的“无上龙门”沉浸式体验馆,一场全息天幕秀令观众直呼“人在画中游”。
“科技赋能,让千年历史‘动’起来,观众可以‘穿越’到不同时空,沉浸式感受洛阳历史文化的魅力。”来自河北的游客贺鹏感叹。
穿越战国、北魏、隋唐等时期的洛阳城,全息天幕依次展现鱼跃龙门、石窟开凿、盛唐神都等场景,“浓缩式重演”洛阳和龙门的厚重历史……“无上龙门”沉浸式体验馆将历史文化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带来颇具“科技范儿”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当前,科技正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越来越多的文旅企业立足洛阳深厚的文化沃土,打造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新场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活力。
如帘水幕倾泻而下,身着华服的“洛神”裙裾飞扬;在龙门石窟佛像前,“千年前”的工匠“开凿”不朽传奇……在洛阳大河荟,《寻迹洛神赋》演艺项目带领观众在“一步一景”的探索中,沉浸式感受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
“科技赋能下,传统文化‘活’起来,焕发新活力。”《寻迹洛神赋》演艺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首部数字行浸演艺项目,《寻迹洛神赋》综合运用VR、AR、裸眼3D等数字技术,以科技赋能文化演艺,带领观众体验一场关于洛阳的千年寻迹之旅。
走进明堂,欣赏洛阳首部融合人偶互动与高科技的沉浸式话剧《明堂幻像》,一睹盛唐风貌与丝路繁华;来到九洲池,体验“风起洛阳”虚拟现实全感剧场,穿越到1300多年前的“神都”……科技赋能,让文化新业态不断壮大、新场景日益丰富。
文脉因守正而赓续,因创新而致远。历史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场景。
站在“船头”,通过现代科技的光与影,与“千年运河”邂逅;触摸互动屏,在“唐代物产地图”上查询各地的产粮种类及分布情况;背起粗重的纤绳,铆足劲儿迈开大步,尝试将“运河”内的大船拉至千米之外……
走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一粒米的漕运之旅”展厅,一个个数字应用场景,让大遗址上的文物变得生动、鲜活、可触、可感。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近年来,博物馆已成为人们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印记。
从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一粒米的漕运之旅”,到洛阳博物馆“河洛之光”,再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最早的中国”……面对逐渐年轻化的游客群体,我市各博物馆统筹实物展陈和信息化手段,通过科技赋能,为传承千年历史文化找到了“流量密码”。
科技赋能,文化出圈。如今,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打卡洛阳,穿梭于各个博物馆之间,在虚拟和现实、科技与历史的交错中,赏文物、品文化,沉浸式感受古都洛阳的魅力。
龙门石窟数字文创“龙门二十品”公开发售后,受到众多年轻人欢迎;洛阳博物馆授权的“洛邑盛景”系列数字藏品限量发售,仅3天便售罄……随着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洛阳的文创产品也借助数字技术更好地讲活“洛阳故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将给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澎湃活力。”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推动科技赋能文旅产业发展,以情景化创意、沉浸式体验、高科技多维度呈现等,培育发展更多文化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让文化旅游可体验、可沉浸,把文化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更好满足游客消费新需求。
洛报融媒记者 戚帅华 通讯员 宋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