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4年8月15日 星期

谱写时代华章 作答何以中国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各类遗产丰富,城市文旅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洛阳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全面开展文旅融合,突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文旅产业发展之路,以实际行动奋力书写“何以中国”的时代答卷。

汉服“穿越” 城市“秀场”氛围浓

华灯初上,走进洛邑古城,游人身着各式汉服拍照“打卡”。

“早就听说过洛阳汉服,今年暑期终于到洛阳圆梦了。”来自湖北的曾女士,早上8点便赶到洛邑古城,在提前预约好的汉服店内挑选服装。她一天的行程很紧凑,做好妆造后先到白马寺“打卡”,接下来到应天门、明堂天堂景点游览,入夜后再折回洛邑古城,坐在新潭边,用手机定格最美瞬间。和曾女士一样的游客,在洛阳各个景区还有许多。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23年年初,“汉服热”开始席卷洛阳城。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洛阳作为文旅业较发达的城市,在文化复兴、衣冠先行的理念指导下,大力发展汉服文化,逐渐成为汉服体验、消费的“主阵地”。

洛阳汉服还吸引了不少“大咖”前来体验。今年5月,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两度现身洛阳,体验汉服妆造。第二次到洛邑古城游玩时,她还带来了一个特别的团队——由多位女性企业家组成的“闺蜜团”。身着汉服的她们,成为景区里亮丽的风景。

洛阳多个景区,工作人员的工装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不仅讲解员有汉服工装,售票员、保安、保洁等,都有正装、汉服两套服装。“我们赶着上班,就像古人赶着上朝一样”“别人是上班,我们是‘穿越’”……对于需要着汉服的工作日常,大家纷纷表示已然习惯。

随着汉服应用场景越来越多,洛阳汉服产业发展势头愈加强劲。美团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中旬,仅在洛阳地区,与汉服相关的各类门店就有近2000家,形成了涵盖汉服设计、制造、租售、妆造、跟拍等服务的产业链,让整个城市都成了汉服的“秀场”。

洛阳还将汉服元素融入其他产业链节点,打造出“汉服+演艺”“汉服+研学”“汉服+节会”等,多维度丰富着游客的汉服体验。

“沉浸”演艺 文旅产品更丰富

如帘的水幕倾泻而下,身着华服的“洛神”飘逸登场;龙门石窟的佛像前,工匠一钉一锤,凿出不朽传奇;洛河之滨,孔子问礼于老子……这是洛阳大河荟“行进式”演艺项目《寻迹洛神赋》中的场景。

在《寻迹洛神赋》演艺项目中,演员与游客几乎“零距离”,游客仿佛也是剧中人,感受着时光的变迁、历史的沿革。该演艺项目还融入了科技感极强的光电渲染等元素,赢得了众多年轻游客的青睐。而这,是当前洛阳演艺市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按照“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新文旅产业发展理念,我市不少景区围绕“汉服+”,推出了沉浸式古装演艺等项目,进一步增强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持续推动“流量”变“留量”、“网红”变“长红”。

暑期,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明堂天堂景点,“90后”女孩胡亚妮扮演的武则天让人印象深刻。作为一名特型演员,胡亚妮在洛阳参与演出万余场,其中仅武则天就饰演了4000次左右,最忙时,她一天有8场演出!

演艺项目数量的增长,与洛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大量的演艺内容和题材可供挖掘密不可分。近年来洛阳文旅产业发展较快,品牌日益响亮,来洛游客与日俱增,也促进了演艺市场的发展。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今年1月至7月,各类收费演出就上演了4090场,其中备受欢迎的《唐宫乐宴》演出近700场,免费的常态化演出更是数不胜数。这些演出,不仅延长了游客在洛阳的停留时间,也丰富了洛阳文化旅游产品。

“解锁”研学 厚重历史“活起来”

上午在龙门石窟体验《龙门二十品》非遗传拓技艺,下午到三彩小镇给陶器上釉色……这个暑期,洛阳不少景区、博物馆、研学营地等处聚集着从北上广深等地赶来参加研学的孩子。

非遗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洛阳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选土、练泥、成型、上釉……在孟津区三彩小镇内的洛阳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每天都有学生来这儿研学。该基地负责人介绍,自7月以来,基地接待外省游客数量明显增多,且研学课程需求趋向精品化。“学生在园区不仅能了解唐三彩的发展历史,还能深入生产车间,从各个环节参与产品制作,近距离观看老师傅们开窑,这项体验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截至目前,洛阳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省级89项、市级240项、县区级千余项,丰富的非遗资源为洛阳打造多样化的非遗研学课程提供了支撑。除了常见的唐三彩、唐白瓷烧制等项目,洛阳部分研学营还推出了深受游客欢迎的洛阳铲锻造、孟津剪纸、河洛大鼓等“小众”非遗研学项目。

与研学产业一起热起来的,还有文创产业。在三彩小镇,新派三彩作品如卡通版生肖备受游客喜爱。这种市场反响,推动各个园区在研学课程研发、产品设计上持续发力,将三彩技艺与现代审美相融合,推出不少既现代化又彰显洛阳传统文化特色的独特课程与产品。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赋予现代化表达,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这既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洛阳向“何以中国”交上的新时代答卷。

洛报融媒记者 李晓楠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