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洛阳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推动民生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我们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只有坚持在发展中扎实做好民生保障,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方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民生问题的重大意义具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解决好民生问题、维护好人民利益既是党治国理政的宝贵历史经验,更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政治优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中,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步入改革开放的新纪元,邓小平坚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揭示了民生问题与人心向背、国家发展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民生建设提供了思想和实践指引。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利益问题既要尽力而为,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自觉提升履职能力,广泛调动各方资源,充分增进民生福祉,又要量力而行,尊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制定民生政策,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推动民生建设行稳致远。当前,我们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强普惠性民生建设,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强基础性民生建设,夯实民生基石,满足人民基本需求;加强兜底性民生建设,注重对弱势群体的特殊关怀,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只有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才能真正解忧纾困,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业、社保、医疗、生育、住房等公共服务事关全体人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适应群众需求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必须以重点领域和关键事项为抓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扩展公共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分、更加可靠、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要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积极应对老龄化、少子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挑战,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洛阳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补齐民生短板、实现群众期待,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不断推动民生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作者为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