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唱歌时,嗓子不要太用力,用气息推动声音……”近日,在瀍河区杨文社区邻里中心,一些居民在文化志愿者的指导下认真练习合唱。
今年以来,市文化馆多次组织文化志愿者来到杨文社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活动,免费为居民进行合唱培训。
“以前都是自学,现在有了专业培训,大家学习热情都很高。”参加培训的居民们说,合唱培训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增进了邻里感情。
“群众需要什么课程,我们就送什么课程进社区。”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说,根据社区群众的需求,市文化馆在我市多个社区开展合唱、剪纸、模特、国画、柔力球等公益培训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是公共文化服务走进基层“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近年,我市积极推动各级文化馆、市直文艺院团、文化艺术社会团体同社区文化合作社结对子,组织文化艺术名人名家、专业人员深入社区进行专题辅导,持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社区下沉。
华灯初上,在洛龙区天元社区邻里中心,“追光者夜校”的课堂上不时传出吉他声,不少年轻人围坐在一起,从音符的认识、弹奏的方式学起,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拨动琴弦。
今年以来,我市依托多个公共文化场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办公益夜校——“追光者夜校”,通过引进社会力量,在晚间时段开设多种艺术课程,市民可根据自身喜好、时间安排,合理选择夜校课程。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吉他、舞蹈、绘画、瑜伽、女子防身术、美妆、茶艺、短视频剪辑等丰富的课程,既满足了不同群体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丰富了城市夜间文化生态。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近年,我市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兴洛湖畔,栈道逶迤,临水而建的兴洛湖城市书房古色古香,读者络绎不绝。“我经常来这里看书,这里环境很好,读书氛围也很浓厚。”家住附近的市民康婕说。
像这样的城市书房,我市已建成投用205座,它们多建于公园、社区、商场等人流密集区。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丰富的藏书、享受阅读的市民,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近年来,我市以城市书房品牌建设为引领,打造多元阅读阵地,构建“15分钟阅读圈”。如今在洛阳,各级公共图书馆与城市书房、图书馆流动服务点等互补,形成了通借通还、服务规范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让人们在阅读中坚定文化自信,享受“书香洛阳”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文化惠民,不能光靠“送”,更要靠“种”。近年,我市着力推动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建设,将越来越多的“自娱自乐”小团体组建为文化合作社,壮大乡村(社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通过组织培训、开展文艺活动等方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化粮仓”。
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以高质量服务、高水平供给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洛报融媒记者 戚帅华 实习生 宋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