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内,成群的蚂蚱在养殖池里活蹦乱跳、大嚼绿色草叶,黄和绿成了跳动的颜色,一旦感受到外界的任何动静,它们就会立刻飞起来。
池边,28岁的高丹丹正在观察蚂蚱的生长状态。她所养殖的蚂蚱名为东亚飞蝗,可加工成高蛋白绿色食品。
昨日,记者来到了这个位于新安县南李村镇孙洼村的蚂蚱养殖基地,听高丹丹讲述自己与这些蚂蚱的故事。
高丹丹曾经在医院工作,有一次,她和朋友去吃夜宵,偶然发现菜单上有用蚂蚱做的美食。她从饭店老板那里了解到,蚂蚱如今是很多食客的“心头好”,不少老顾客来吃饭必点蚂蚱,蚂蚱市场需求量很大。
高丹丹心思活,饭店老板的一番话,激发了她创业的想法。2023年,她多次到外地考察,发现养殖蚂蚱属于投资少、回报高、周期短、获利快的产业。于是,她经朋友介绍,从山东、云南等地学到了蚂蚱养殖技术。最终,孙洼村的闲置大棚成为高丹丹创业梦开始的地方。
“今年4月开始养殖,租了8个大棚,先投用的4个大棚已经卖了2茬,第三茬正在养殖中,下个月就可以上市了。”高丹丹说,东亚飞蝗喜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野生的东亚飞蝗会危害小麦、玉米、水稻等多种农作物生长,易暴发成灾,是不折不扣的害虫,但是,人工养殖的东亚飞蝗个头大、肉质好、无污染,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材,营养价值和医用价值都很高,在餐饮市场很受欢迎,是眼下供不应求的绿色食品。
高丹丹说,蚂蚱是循环型养殖品种,基本上是“一次买卵,一直养殖”,养殖周期一般在45天左右,一年可养4茬,每一茬的产量在750斤左右。目前,她的大棚蚂蚱年产值在3.6万元左右。此外,蚂蚱嘴刁,只吃尖叶草,为此,她还专门承包土地种植了玉米、畜牧草。
曾经的害虫,如今成了致富的“金虫”。高丹丹养殖的蚂蚱不仅“蹦”上了人们的餐桌,也逐渐“蹦”出一个带动当地发展的产业。
据统计,高丹丹的养殖基地采用“租用大棚+土地流转”的模式,每年可为孙洼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近3万元,同时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目前养殖基地长期雇用2名工人,在蚂蚱出棚高峰期,每天需要雇用20多名工人。”今年60岁的孙洼村村民刘建军说,他已经在养殖基地上班5个月,不仅每月能挣2000多元工资,还方便照顾孙子,非常不错。
“目前蚂蚱市场需求量很大,村里也很支持,我准备把养殖规模扩大到8个大棚。到时候我可以提供技术和虫卵,带着大伙儿一起养蚂蚱,一起致富。”高丹丹说。
洛报融媒记者 赵硕 通讯员 游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