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4年8月28日 星期

两位“牛人”的“洛蜀之争”
□李耀曾

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驾崩,垂帘听政的高太后为幼年登基的哲宗皇帝聘请了两位老师,一位是洛阳人程颐,一位是眉山人苏轼。这两人都是名满天下的博学鸿儒,学识德望足以担此重任。然而,也就是这两位满腹经纶的“牛人”,竟在朝堂之上演绎了一场两败俱伤、影响古今的“洛蜀之争”。

(一)

程颐幼有高识,十三岁和哥哥程颢一起,随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学习“性命义理”之学;十八岁时上书朝廷,劝被誉为“千古第一仁君”的仁宗皇帝以“王道为心,生灵为念,黜世俗之论,期非常之功”;二十四岁进入太学,因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的文章一鸣惊人,受到著名教育家、太学校长胡瑗赏识并让他当上最高学府的“教授”;二十七岁时到京都相国寺给官绅讲《周易》,令素有“易学大师”之称、曾在这里讲学半载的张载自愧不如扯起虎皮走人。被推荐赴京之前,他已道闻海宇、名重天下,由他与哥哥程颢共同创立的“伊洛之学”已经形成。在宫中给皇上讲经时,他以匡正天下为己任,议论朝政,褒贬大臣,教训皇帝,无所顾忌,一时声名显赫,各地儒生纷纷投其门下。

与程颐相比,苏轼也是牛气冲天。他比程颐年长几岁,出身书香门第,受教于父母双亲;二十一岁参加由翰林学士欧阳修主持的被誉为“龙虎榜”的嘉祐二年科举考试,并且蟾宫折桂,名动京师;数十年为官为学,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又是一位踌躇满志的政治家。彼时,他是翰林学士兼“侍书”,虽然都是皇帝的老师却比布衣出身的程颐略高一等。再加上他为人豁达大度,素来看不惯程颐那迂腐古板的模样。一来二往,程、苏之间便有了隔阂。

(二)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九月一日,担任宰相八个月的司马光因积劳成疾而去世。这一天,哲宗皇帝正率领文武百官在开封南郊祭祀天地神灵,安放宋神宗的灵位。典礼刚一结束,以苏轼为首的一班大臣第一时间带着祭文就去吊唁司马光。可当他们走到相府门口时,没想到被奉诏主持丧礼的程颐拦了下来。程颐板着面孔说:“列位,孔老夫子在《论语》中说‘是日哭则不歌’,你们既然参加了祭拜天地的吉礼就不该再来吊丧,这样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既不成体统也太不严肃,还是请大家回去吧,准备一下明日再来。”

来都来了怎么还被挡驾,弄得这群人灰头土脸的好没面子。大臣中不少人觉得荒唐,有人干脆当面反驳程颐,说孔老夫子说“哭则不歌”并不代表“歌则不哭”。苏轼是个狂放不羁、不拘小节的人,平日里就不喜欢拘泥古礼,听了程颐的话更是愤愤不平。他面带嘲讽满不在乎地对程颐说:“这是烂泥坑里爬出来的叔孙通所制的怪礼,不必理会。”说罢便不顾程颐反对,带着这班大臣就要往相府走。

苏轼的言行惹得在场的大臣们哄堂大笑,也惹恼了自尊心极强的程颐。他觉得这是恃才傲物的苏轼藐视自己,把自己比作烂泥坑里爬出来的叔孙通,于是恼羞成怒,堵住相府大门死活不准这班大臣进去吊唁。

(三)

时隔不久,正好赶上“国忌行香(帝后忌辰)”日,众大臣都到相国寺里焚香祈祷。这天正好又是程颐当班,他下令寺方供应素斋。在一旁的苏轼坚决反对:“正叔(程颐字正叔)不是不信佛吗?为什么要食素呢?”

程颐引经据典地说:“根据礼法,守丧期间,不可以喝酒食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自然也应该遵守不喝酒、不食肉的规定。”

按说这一顿饭不吃肉也死不了人,可在相府吃了闭门羹的苏轼耿耿于怀,就是要刻意和程颐叫板。他一面令人准备荤菜,一面高举右臂大声吆喝道:“为刘氏者左袒!”那意思就是说愿吃肉的跟我来!苏轼这一嗓子不要紧,参加祈祷的大臣们各自选边。朱光庭、贾易、王严叟等程门弟子均要食素,而秦观、黄庭坚、张耒这些苏门学士则旗帜鲜明地站到食肉者一方。

(四)

相国寺“翻脸”之后,以程颐为领袖的洛学派与以苏轼为领袖的蜀学派之间矛盾公开化,并开始相互攻讦。洛学派代表、偃师人朱光庭等上书朝廷,说苏轼在策问中提出效法“仁祖之忠厚”则官吏们偷惰不振﹐效法“神考之励精”又使官吏们流于苛刻﹐这分明是诬蔑宋仁宗赵祯不如汉文帝刘恒,宋神宗赵顼不如汉宣帝刘询,应予治罪。蜀学派不甘示弱,苏门弟子孔文仲亦上书朝廷,说程颐利用替皇帝讲学的身份,往往超越分际,甚至勾结权势,搬弄是非,离间作乱,挑拨恩仇……

洛蜀纷争,口诛笔伐。朝廷是非难辨,于是就各打五十大板。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八月,进京仅一年零五个月的程颐被罢崇政殿说书,重回洛阳伊皋书院当他的教书匠。不久,在党争中受到重创的苏轼心灰意冷,带着遗憾与无奈离开皇帝,到浙江杭州任职去了。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