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客家之源 万里寻踪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

韶关香火龙
传承中华龙文化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祥瑞的灵兽。龙图腾崇拜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自新石器时代至今一脉相承。

传说,龙王行云布雨,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早在汉唐时期,舞龙灯活动已很普遍;到了宋代,龙灯已流行于我国大江南北。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民间逢节庆耍龙灯的习俗起源甚早。其中,洛阳东关双龙与出生于洛阳的赵匡胤和赵光义这两位真龙天子有关。一条红(火)龙,象征宋太祖赵匡胤;一条青龙,象征宋太宗赵光义。龙体内燃灯发光,夜里游龙驰骋,流光溢彩,辉煌夺目。

在韶关南雄市百顺镇,有非遗民俗香火龙“闹春”祈庆升平活动。

伴随着激越的锣鼓声,三十几名汉子舞着龙头,摇着龙尾,插满香火的龙身沿着街道来回穿梭,一条红光闪闪的巨龙,划破漆黑的夜空,肆意飞舞,点点燃香流光溢彩,场面壮观热烈。

香火龙发源于百顺镇白竹片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11年,龙舞(香火龙)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香火龙龙身均用干稻草捆扎而成,每逢春节,村民都会在初一至十五组织舞龙活动。舞龙前,人们先在龙身插满燃香。香火龙有公、母之分,公龙体长9.9米,母龙稍短,约为9米,寓意“地久天长”。在有些村庄,香火龙还舞进村子的姓氏祠堂,在祠堂前表演。在村民的舞动下,双龙变幻出“双龙戏珠”“跳龙”“对龙”等动作。随着香火龙的舞动,村民们也会不断地燃放鞭炮,此为“敬龙”。

香火龙在每个小村表演结束后,都会换一次香,换香时村民会拔下龙身上还未燃尽的香,并带回家中,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近年来,韶关市积极挖掘本土非遗资源,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创新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赓续弘扬客家文化。许多当地的年轻人加入传承保护非遗的队伍,使包含客家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洛报融媒记者 余子愚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