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溯河洛,风自中原。荥阳郡、颍川堂、江夏堂、南阳堂……谈到中原,广东河源人总会觉得格外亲切,各姓的郡望、堂号,很多来自河洛一带。
河源市作为全国较少的纯客家地区之一,是一块古老而又活力十足的热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源客家文化可追溯到秦朝派兵平定岭南设龙川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历时千年的交融整合,最终形成了内容丰富、开放包容、独具风格的河源客家地域文化。
1 赵佗治龙川开发岭南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令年轻的赵佗作为其中一路副帅与主帅任嚣同征南越。在平定岭南后的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置桂林郡、象郡与南海郡,把岭南纳入版图,任嚣出任南海尉,赵佗出任龙川令。作为当时广东地域最早置县的4个古邑之一,龙川向有“岭南首邑”之誉。
身为龙川县令,赵佗采取“和辑百越”的民族融合和民族自治政策,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全面推动汉民族与南越族的融合,设置政区、移民实边、开垦山林、修筑城池、兴教办学、推广中原文化,做出许多开拓性工作,使古龙川成为南越国的先进地区,进而带动整个东江流域发展。
专家认为,赵佗在任龙川县令、南越王期间,极大地推动了古龙川大地甚至岭南地区的文明进程。古龙川也因此成为孕育岭南文化的重要节点,最终成为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府”,成为源远流长、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2 “衣冠南渡”促汉越融合
2200多年来,河源地区从百越定居地渐渐成为汉越民族融合的“大熔炉”之一。南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河源设县建城,辖区含今和平、连平、新丰、龙门、博罗等县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均为古龙川旧地。
秦辟南海郡、建龙川县后,在之后的王朝更迭中,战乱不断,加之时常发生的灾荒,也使人们的生活难以为继。为苟全性命、延续后昆于乱世,中原士族、中下层人士陆续向南迁徙,成语“衣冠南渡”也由此而来。这个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人经东江出赣徙粤,分居各地。
清乾隆《河源县志》对河源的形势进行了描写并赞美道:“河源形胜极为壮丽,桂山西镇,龙江东抱,土原沃衍,据郡上游。语其四塞,则丰江上流高山险峻之域,有长宁、连平当其隘;槎江上流高山险峻之域,有和平、龙川塞其冲。两江至县治合流而下,与永安、博罗、归善相互连接,去海数百里。”
这样的地势,使得河源相对封闭,而在天下动荡之时,这样的地势又成了天然屏障,隔绝了中原烽火,吸引南迁的望族、士民落居,与当地越人各族融合。
2200多年来,河源大地孕育了许许多多的本土俊彦,代有才人,灿若群星,彪炳汗青;亦有众多外来官宦名士在岭南宦游寓居,在当地著书讲学,传播官定正统文化,留下佳话,名垂史册。
3 两千年积淀客家风情
如今,不管是在河源市区还是各个乡镇,一口客家话即可畅通无阻。2200多年的文化沉淀,使河源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客家民谣、客家礼俗、客家歌舞、客家美食、客家方言等,还有舞龙、舞狮、龙凤舞、木偶戏等民间文艺活动。河源特有的地方剧种紫金花朝戏,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千年古邑河源,到处可见古迹和遗址。有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的龙川佗城镇,有至今保存完好的越王井;越王庙、唐代正相塔、宋代苏堤、明代新塔、清代学宫与考棚,一一被修缮,均在保护之列;佗城镇现有4万人口中竟拥有179个姓氏,并有“百家祠”等国内罕见的独特现象。
河源的客家民居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常见的有围龙屋、走马楼和四角楼。一处处客家古村落、古建筑与街区,是观察河源地方文化特色的窗口,凝聚着客家人的世界观和处世理念。
如今,人们仍能从现代河源找到传统客家风情,客家山歌、童谣与戏剧,现在仍在发展传承。河源的客家风俗习惯以“八喜”即添丁之喜、乔迁之喜、金榜之喜、花烛之喜、立灶之喜、寿诞之喜、节庆之喜、丰收之喜最具特色。时至今日,河源拥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多项,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河源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平台建设,建有花灯展示馆、非遗展示馆及非遗传习所、传习点等。
4 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
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客家古邑迎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党的二十大以来,河源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抢抓广东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重大机遇,在打造产业集群、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布局,在狠抓优质项目、增添新动能上“落子”,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新活力上发力,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据显示,2023年,河源地区生产总值1348.22亿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河源市始终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大力实施产业兴市行动,打造电子信息、水饮料及食品、先进材料、机械与模具等“1+3”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并取得了突出成效。截至2023年,河源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在广东省排名第九,在粤东西北12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一;全市包装饮用水企业全年累计营业收入40.5亿元,位列全国各地级市第二;机械与模具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先进材料产业产值加速向百亿级迈进。
作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河源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有着天然优势。近年来,河源着力发展“一粮二茶三佳果”,积极打造产值超100亿元的生态畜禽及超50亿元的丝苗米、油茶、茶叶等“1+3”农业龙头产业,加速构建绿色农业全产业链。同时,河源还积极推动万绿湖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山水“颜值”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河源与河南洛阳,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历史文化渊源深厚,情谊悠长。如今,河源与洛阳在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领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友好的往来,人们通过互访交流,不断增进了解、深化友谊,共同书写新时代新篇章。
《河源日报》记者 凌丽 谭绍丁 洛报融媒记者 王博东
(本版图片均由《河源日报》提供)
河源风物
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自秦置龙川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南越王赵佗曾担任龙川县首任县令,河源是客家人开发岭南最早的地区。
河源历史遗迹和民间艺术丰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文物保护单位28处,花朝戏、忠信花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是全国首个县级杂技团。
河源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拥有华南第一大人工湖万绿湖、苏家围、热水漂流、黄龙岩、霍山、龟峰塔及许多温泉度假村等旅游景点,拥有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巴伐利亚庄园),对外开放旅游景区39个;拥有世界上罕见的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足迹化石“三位一体”的恐龙地质遗迹资源,馆藏恐龙蛋化石居世界之首,有18000多枚,被授予“中华恐龙之乡”称号;拥有许多古村落、古民居,源城区陂角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市25个古村落被评定为广东省古村落,林寨古村是中国最大的四角楼之乡。
洛报融媒记者 王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