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客家之源 万里寻踪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
北海篇
“南珠之乡”光华璀璨

曲樟鸟瞰
客家童趣
客家土围城前的晒秋
香山鸡嘴荔丰收
璋嘉土围屋 (本版配图由北海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素有“南珠之乡”美誉的广西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中国近现代最早通商口岸、中国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滨海客属之乡。

粤东、闽西、赣南、北部湾是中国大陆四大客家人聚居地,北海则是北部湾的重要节点城市。历经漫长变迁,北海客家历史文化底蕴愈加深厚,客家人口已占城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中原而来,居而成家

明代是大量客家移民迁居北部湾的集中期。作为北部湾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廉州府,时称“渔盐之利,富甲他郡”,是客家人迁居的首选之地。北部湾客家的形成不是孤立的,而是客家人六次从中原迁徙而来的产物。

客家人从中原辗转闽赣迁徙而来,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丰富的物种,在改变珠乡人口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南珠故郡千百年间单一的物产结构。

北海客家人在北海合浦定居后,形成了长期稳定状态,极少有再向其他地方迁徙的现象。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北海是中原客家迁徙的终点。

自耕自足,物产丰富

客家人迁徙北部湾、开发北部湾,给北部湾带来了新的物产、新的农耕技术、新的文化元素,农耕文化在北部湾历史文化中更是独树一帜。

自耕自足是客家人的农耕原则。从早春秧苗下田到大冬的麦子播种,从猪牛的饲养到桑麻蒲草的种植,客家人一年四季几乎无闲月。为满足自耕自足需求,每一个客家村场都有相应的各类作坊,如织布坊、织蒲坊、染坊、油坊、酒坊、磨坊、米粉作坊等。客家特有的农耕方式,给北部湾增添了新的知名特产,如客家的麻织蚊帐、蒲草凉席、水磨细米等,都已成为有口皆碑的当地特产。

北海客家居住地多兼有山海地缘,因此,渔农盐兼作,亦成为北海延续至今的一大特色,是当地客家人长久以来谋生的重要手段。

一楼一世界,一户一乾坤

北海客家天妃崇拜的代表性建筑有涠洲岛三婆庙、合浦廉州中学内天妃庙、闸口天妃庙等,而合浦廉州中学内的天妃庙是涠洲岛三婆庙的派生,和清朝“禁海”事件紧密相关,是清初“迁海”的重要见证,也是廉州庙宇中最早的“客家移民”。推而远之,北海地区的天妃崇拜最早源自客家人。

在北海,客家土围城是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它是客家人性格的象征,坚实、伟岸、沉稳又宽容。客家人爱聚族而居,十几户甚至更多的人家聚居在一起,盖土楼、筑围城是最好的聚居方式。因此,一座土围城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宗支、一个姓氏的摇篮,更是一个村场甚至四乡八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客家土围城一般依地势而建,墙体以黄泥、石灰、沙子为主要材料,配上少量的糯米饭、板糖等,可历经百年而巍然不倒,是客家人最安全的精神家园,也是客家乡村最明显的文化符号。围城里,厅堂、房间、厨房、天井、水井、粮仓、畜圈、厕所、澡房、私塾、磨坊等一应俱全,自成体系,防御性强。每一座客家土围城都十分壮观,可谓“一楼一世界,一户一乾坤”。

北海客家,文脉绵长

北海客家的历史人文脉络长、影响大、区域广阔。如有“中原客家移民第一人”之称的南越王赵佗就在合浦留有南越王行宫遗址,即今合浦东山寺。在廉山吏风的人文景观中,相关人物有一大批是客家人。如宋高宗为之赐“名著南天”的张夔、武科及第状元杨友、全家为国死节的苏缄、明代为民请命的李逊、不持一珠的张岳、护境殉国的罗绅父子、大麦粥太守贺邦泰、爱民如子的游日章、清代爱民兴学的施世骥、彭元辅一函三提督、抗法三英将等彪炳史册的清官廉吏良将,都是本土客家人或到合浦、北海为官造福一方的客家人。

此外,北海客家的书院文化亦是源远流长。文治书院、廉湖书院、太邱书院并称珠乡客家三大书院,由客家先辈捐资兴学历尽艰难而建,在北海地区乃至四属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滋育、激励和成就了后来的兴学重教群体。

如今,在北海珠乡客家三大书院的长久影响与带动下,客家人捐资办校热潮方兴未艾。在客家人居住的地区,一幢幢耸立乡村的教学楼,成了珠乡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形成客家人尊师兴教的新局面。

一双赤足,踏过了中原的古道、闽赣的阡陌田塍;一双铁手,修筑了北部湾畔的山塘土城,拉起了海上丝路的风帆,谱写出由北海客家人勤劳智慧凝结的发展篇章。

这便是北海客家人的前世今生,也是世界客家南迁的缩影。

北海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廖思宇 吴杰 洛报融媒记者 李雅君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