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感震撼、满心自豪,这里浓缩了中国铜加工工业发展成就,也是民族复兴的一个鲜活缩影。”日前,在中铝洛阳铜加工有限公司建厂70周年之际,来厂区参观的洛铜老客户代表胡海宝意犹未尽地说。
前不久,作为建厂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洛铜记忆70年老物件展开展。在30余组(套)、100余件展品,以及厂区老装备中,3个老物件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带人穿越时空,讲述中国铜加工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之路。
1 一套俄文书见证自力更生的奋斗历程
在老物件展玻璃展柜内,泛黄的《金相学》俄文技术专著的扉页上写着“张渤 一九五七 购于北京”的字样,无声诉说着这本书的主人和来历。
翻开内文,每一页的空白处,密密麻麻地写着中文术语翻译和学习心得。和这本书一同“躺”在展柜里的,还有《俄英字典》等俄文书。
1954年,跟随着共和国全面建设的步伐,作为“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洛铜落户洛阳。“建厂初期,干部、职工来自天南海北。多数刚刚转行的干部、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大家就是靠着这些书,边过语言关,边啃技术。”老物件展负责人朱勇说。
他们积极响应号召,白天跑十几里路到工地上组织古墓勘探、地基处理,晚上坚持文化学习,时常做作业做到深更半夜。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撤回专家后,技术人员就是靠着一点点钻研这些文献材料,将剩余的装备安装到位、投入生产。
1954年筹建,1965年建成,11年艰辛,洛铜初成。新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铜加工企业屹立河洛大地!
2 一台手动机械折射兼容并蓄的发展理念
锈迹斑斑,转动却依旧丝滑。
展厅内,一台“退役”进口打码机背后的故事,被人津津乐道。
“它就像打印机一样,在模具上冲压字符,再给欧元铸币材料打下型号、批次等信息。”朱勇说,“它见证了洛铜中标欧元铜合金的国际市场成名之战,弥足珍贵。”
洛铜缘何能拿下欧元大单?这还得从20世纪80年代初说起。
改革开放后,洛铜对标国际先进、博采众长,筹集资金1.56亿元从德、意、美等发达国家引进先进设备19台(套),掀起了建厂以来的第一次技改高潮,使得洛铜铜板带加工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1998年,面对国内无生产先例的局面,洛铜在一个多月内生产出50吨欧元铜合金,击败了美、德、韩等国的11家公司,一举拿下欧元材料供货协议,也标志着洛铜乃至中国铜加工在国际市场叫响了“中国制造”。
3 一件大型装备昭示自立自强的创新之路
装备机械仪表盘,身披绿色金属漆。
走进板带厂宽厚板工区,这件产自1906年、“一五”时期苏联援助的功勋厚板轧机,穿越百年时光,依旧锃光瓦亮。
就是在这里,我国第一块大规格紫铜板下线。这块紫铜板被制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匾额,馆名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至今熠熠生辉。
“它的过去身世显赫,它的‘继任者’同样大有来头。”板带厂宽厚板工区长刘晓亮说。
眼下,洛铜正在新建铜及铜合金宽厚板材生产线。和建厂之初采用苏援装备、20世纪80年代从欧美进口不同的是,该项目所需的热处理退火炉、超声波探伤仪、超大轧辊磨床等“工业母机”均为国产。其中,替代功勋轧机的装备——最大轧制宽度3500毫米的四辊可逆宽板轧机,是首件应用于铜及铜合金板材轧制领域的国内自主研制装备。
“中国血统”先进装备打头阵、扛大梁,中国铜加工工业走向高水平自立自强!
作为“共和国长子”,洛铜曾诞生新中国第一根青铜铸锭等多项“共和国第一”,配套大推力运载火箭、正负电子对撞机、载人飞船等“大国重器”,累计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202项,占我国铜加工行业在用标准的30%以上。截至去年,洛铜年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年产销量连续三年突破历史新高,“金字招牌”风采不减、历久弥新。
“未来,我们将紧紧围绕制造强国战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向着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铜加工企业迈进。”洛铜相关负责人语气坚定。
从“共和国长子”到“新时代尖兵”,洛铜的传奇还在讲述,未来的辉煌还在续写…… 洛报融媒记者 张锐鑫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