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天气晴好。上午9点多,随着老人们陆续到来,位于西工区行署路4号院的市老干部大学行署路校区又热闹起来。
一楼阅览室里,老人们戴着老花镜,安静地阅读报刊书籍;多媒体教室里,老师激情澎湃地讲解古典诗词,台下老人听得入迷。二楼棋牌室更热闹,一屋子老人满满当当。“家里过年都没这么热闹,来晚了‘一座难求’。”一句玩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热闹,是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
其实,以前这里是冷清的。市老干部大学行署路校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一个独立的四层楼小院。近十年,校区设施陈旧老化,发黄的墙壁、掉漆的课桌、昏暗的楼梯……各方面条件已不能满足老同志的需求。“人都走到院门口了,还是不想进去。”市老干部大学相关负责人的一句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是等靠要,等着财政拨款来改造?还是打破“按固有套路办事”的思维定式,找到改造的新方法?
“探索老干部工作和老龄工作融合发展,或许是个方向。”市老干部大学上述负责人表示,为此,市委老干部局积极与我市民政部门对接,经过多次协商,明确了改造提升思路:由市老干部大学出场地,由民政部门申请民政资金进行改造。改造后,这里既可以作为老干部大学的校区来使用,也可作为王城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使用,实现了从只服务老干部到服务街道全体老年人的转变。
去年9月,改造提升后的行署路校区投入使用。在原有教室、活动室基础上,楼内增设书画室、康复室、舞蹈室、助老餐厅等功能室,院内设有步道和休闲区。同时,这里还加装了电梯、地胶、扶手、紧急呼叫器等一系列适老化设施,实现了硬件设施、服务质量双提升。
“还是原来的小院,但更干净、更整齐,功能更齐全了。”今年91岁的老干部杨树洁是阅览室的常客,每天在这儿雷打不动看书4小时。
居民王明则是助老餐厅的常客。“中午就来这儿打饭,有荤有素,价格实惠。”王明说,以前附近没有老年人活动场所,现在这里功能齐全,附近老年人都爱来。
如何实现常态长效运营?西工区引入洛阳千禾养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专门负责日常管理运营、设备维护更新等工作。“日均供餐300余人次,托养七八位老人,还可提供上门助浴、助医等服务。”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实现微利经营。
临近中午,小院更热闹了,居民来到助老餐厅打饭、就餐,菜香四溢。小院沐浴在秋日暖阳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洛报融媒记者 孙小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