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悦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
书海观潮
万卷书香中
深游六尺巷


《治家:中国人的家教和家风》
《是父是子——三苏家风家教》
《名门家风》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代名臣张英以一首诗化解家人与邻里纷争,留下六尺巷的故事,天下闻名。张英的系统家庭教育理念也应广为人知。

从六尺巷望出去,值得品读的家风故事很多。《父子宰相家训》(团结出版社)、《治家:中国人的家教和家风》(广西人民出版社)、《名门家风》(华文出版社)、《是父是子——三苏家风家教》(四川文艺出版社)、“名人家庭教育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以不同视角讲述家风家教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一个家庭的幸福。

常做“张家客” 系统看家风

世人传颂“让他三尺又何妨”,也是在传颂张英的敦厚谦让。《父子宰相家训》收录张英所著的《聪训斋语》及其子张廷玉的《澄怀园语》,以原文收录、字词注释、文白对照形式呈现家庭教育理念,让读者看到“两代名臣”“六代翰林”背后的家风家教。

在《世家子弟,忍让为本》中,张英开篇就引用古人言“仕宦之家,如再实之木,其根必伤”警示子孙。他阐释说,世家大族的子弟小有放纵的时候,世人很少当面规劝指责。若幼年时被娇生惯养,长大后又时时被朋友原谅宽恕,他们就很难知道行为的不当之处。他循循善诱地谈道,身处优渥生活中要时时警醒,不可骄奢放纵。阅读这篇文章,仿佛聆听一位长者摆事实讲道理,把几十年的阅读与经历融会贯通,娓娓道来。

张英对子孙并非只重品行的教导。两卷本《聪训斋语》中50余篇文章围绕“立品”“读书”“养身”“择友”展开,其间言语仿佛一场场晚间、饭后的家庭分享会,亲切、简明、实用。张英次子张廷玉,与父亲皆为清代名臣。《父子宰相家训》中所收录的《澄怀园语》,一定意义上为张廷玉对父亲教育理念的续写。张廷玉以生活中的感悟、阅读中的感想,对耳闻目睹事件的思考、自身经历的反省形成诸多教育观念,并在对父亲教育的怀念中传递优良家风。

优秀的家风不局限于一家一姓。《治家:中国人的家教和家风》以孟子、陆游、陶渊明、曾国藩、苏轼、梁启超等20个家庭的教子故事,讲述中华优秀家风的基本精神。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存山主编,书中20个章节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撰写。因此,读者不仅可以读到生动的家庭教育故事,还可以看到研究者对诸多教育、文化问题贯通古今的分析思考。比如,陶渊明的“守拙归田园”不是单纯退而避世,而是于乱世中觉悟和坚守本性的生活。陶渊明在教育中,遵从本性中生发出来的人生选择与人生喜悦。作者认为,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坚守本心,乐观而深情地投入自己想要的生活中,尤为重要。

家教不止一个方面,家风也非一日养成。20个故事是中华优秀家风的一以贯之与不同侧面。名门家风可谓系统化的家庭教育方法论,可触类旁通,亦古今通用。

对话名人子嗣 解码家庭教育

《名门家风》是媒体人沈秀红对33位名人之后的深度访谈。虽所述文化名人框定在浙江嘉兴,但创作者的足迹遍布京、津、沪、杭、穗等城市,收集了很多珍贵图片等资料。

沈秀红希望通过与文化名人子嗣的对话,探寻书香之家的家风传承。她在该书前言中写道,文化名家之所以能成为大家乃至大师,个中原因很多,采访中有一点感受尤深,那就是“士先器识而后文艺”。通俗地讲,就是“先做人,再做事”。

书中举例说,茅盾临终捐出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如今,茅奖已成为中国文坛最权威的奖项之一。他唯一的儿子韦韬在世时,为人低调谦逊,每次到桐乡参加活动,都婉拒桐乡政府部门的接送,连一盒土特产榨菜都坚持自费购买。在与33位文化名人子嗣的对话中,作者认为,心怀天下、淡泊名利,几乎是所有文化大家的共性,他们将其浸润于血液,传承给后人。因此,她希望以这本书让淳厚家风走进千家万户。

“名人家庭教育丛书”把视线放宽,以教育、国学、文学、艺术、科学、法学6卷本,分别记录对应领域名家大家的教育理念、家教故事。丛书项目负责人冯裴培介绍,丛书以时代维度、社会维度和人生维度为框架,将近现代家庭教育置于社会转型的历史坐标中,以生动故事勾画出家庭教育对名人大家一生发展轨迹的深刻影响,既描摹了家庭教育发展的时代镜像,也为当下的家庭教育提供借鉴与指导。

提起家风家教,三苏之家似不可或缺。《是父是子——三苏家风家教》是一本注重以今日视角观察古代家风的图书。该书责编李小敏说,现代家庭教育与沟通中遇到的问题,在三苏父子的故事中可以得到启发。比如,在讲述苏家父子探讨军事、写作《六国论》同题文章时,作者想到,自己亦为人父,不免会与孩子谈到读书、作文的问题,但总是叉着腰,居高临下地想灌输点什么,而孩子写作时会遇到什么阻碍,他并不能感同身受。在分享这一感悟之后,作者认为,今天学三苏家风,特别要学苏洵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中躬亲示范,平等相待,尊重想象力和创造力,会为孩子的成长带来享受不尽的“财富”。

走进名门世家 感受氤氲书香

在诸多家风故事中,读书都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所述读书内容并非局限于科举、考试等方面。《父子宰相家训》开篇,作者从诸多方面论述了书籍是养护心灵的第一神妙之物。比如,历来不如意的事,在不读书的人看来,似乎仅是个人的遭遇,极其难以忍受。但不知古人遇到的不如意之事,比他们所遇之事严重百倍,只是没有特意去体会罢了。在张英留给子孙的文字中,读书的方法与快乐多有论及。其中一个有趣的讲述是,他说自己在龙眠山居住时苦于没有同伴,晚间就闭门读苏轼、陆游的诗。煮一壶茶,请两君子入座,对着他们的诗集,仿佛可以看到他们的音容笑貌。人间有哪位客人能胜过他们呢?

围绕读书,张英写下了“古人精要在文集”“温故而知新”“读书贵精不贵多”等方方面面的经验体会。在其熏陶下,其子张廷玉不仅好读善读,也在家训中续写了诸多读书之乐。

《治家:中国人的家教和家风》收录的故事中,同样对阅读之要有诸多阐释。孟母“三迁”“断织”让孟子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朱熹曾言“读书起家之本”,虽然古人的读书有获取功名的需要,但朱熹认为读书是为了追求智慧和德性的提升。曾国藩在家书中常教育后辈必须重视读书,他认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梁启超摆脱了“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认知,常对子女言及兴趣的重要性。他还在家书中告诫子女要拓展阅读兴趣,不要过于单调狭窄。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名门家风,氤氲书香。从古至今,阅读于修养身心的价值不可忽视。

(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洪玉华)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