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快递员、外卖小哥担任“流动网格员”,送件、送餐途中发现问题可随时联系社区解决;利用闲置空间建设党群联络点,收集群众诉求,同时链接法律援助等便民服务资源……近来,西工、涧西等城区纷纷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有效充实了基层治理力量,更好服务了群众,体现了一种“绣花功”。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这段时间,立足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中央、省、市等各个层面均把基层治理提到了很重要位置,近日市里开会就提出要走好群众路线,做实基层治理,最大限度把问题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应该说,从家庭、邻里间的鸡毛蒜皮,到群众、企业间关乎利益的大事,市域治理的很多工作,往往最终都要落脚到基层治理上。然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权小责大、人少事多,要让基层治理实起来,单靠基层“穿针引线”肯定不行,要把烦琐的活干精细,需要各方共同练就一番既细“治”又善“理”的“绣花功”。
细“治”,就是面对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不能忽视漠视,不能敷衍应付,也不能拿各种规定和名头去推卸责任、施压约束,而是真正沉到基层一线、走到群众身边,深入去了解,认真去解决。善“理”,很重要一点就是避免相关部门和上下级之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切实理顺从受理诉求到办理反馈的闭环,理出一条能让群众畅通参与矛盾协商的机制。
北京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在于形成了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打通了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而在天津,基层公安部门探索沉在社区,将“警格”“网格”对应绑定、合署办公,有效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百姓家门口。在四川广元,多部门行业精英人才组成固定常驻、专业轮驻、及时随驻三支队伍进驻街道综治中心,实现矛盾纠纷“一地办”,化解成功率高达99.87%。一个个鲜活实践充分证明,做实基层治理,办法远比困难多,只要功夫下得够深够细够智慧,“小基层”也能发挥大能量、展现大作为、实现大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