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悦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
书林撷英
以“一生一事”之心绘自然

《自然而然:曾孝濂自传》
作者:曾孝濂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曾孝濂所绘硬叶兜兰
曾孝濂所绘小熊猫

读《自然而然:曾孝濂自传》,感受最深的是朴实、低调的文字,写出了传主勤奋、精益求精的一生,其中蕴含着曾孝濂老先生以“一生一世”之心绘自然的情怀。

这些年,随着作品渐渐进入大众视野,曾孝濂的事业和成就,或多或少被人们所了解,而读这本自传,更能使我们详尽地看到其求学、成长到成为一名植物科学绘画师的人生历程。

曾孝濂的职业生涯,是伴随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成立、《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开始的。他自幼爱画画,1959年高中毕业时因故没能上大学,不过却意外地被招进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分类室的绘图组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开始接触植物插图。他与同一批入职的同事从植物学基本知识学起,了解科属、辨识植物,为《中国植物志》画插图。可以说,他的人生经历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植物科学绘画在摸索中发展的过程。

自传中提到,曾孝濂早年买不起好颜料,在照相馆看到工作人员把黑白照片染成彩色,用的是一种纸本的12色透明水彩,把色纸撕下来,放在调色碟里,加水后便能溶解,给照片上色。因为价格不贵,他也买来画画用,颜色多年后都不变。他也试过用非常规材料,比如油墨。在“5·23”项目期间(1967年5月23日,由国家科委和解放军总后勤部牵头的研制抗疟新药的项目),曾孝濂的画作大部分是在热带雨林中完成的。雨林湿度大,水彩、水粉都不适合,他便将印刷厂车间的油墨分装在小玻璃瓶里,用松节油调和油墨作画。近些年,他混合丙烯、水彩、水粉等多种材料作为颜料创作,也尝试把木刻方法运用到动植物黑白插画上。受到玉雕厂工艺师的启发,他还发明了用电磨器在水彩纸上提白提亮的方法,用来处理植物的毛刺、鸟类的羽毛,效果是意想不到的自然。

书中提到真菌专家臧穆与曾孝濂的友谊。臧穆对真菌的偏爱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一旦发现昆明植物园或黑龙潭附近有鲜活的野生蘑菇,就会像小孩子一样兴高采烈地跑来找他,俩人带着绘画工具一起去现场写生。“我们之间不唯有师道尊严,还有朋友情谊,一幅幅带着环境背景的写生图,就是这份情谊的见证。”

2018年,曾孝濂被诊断为肺腺癌中期,需要去北京复查。出发前一天,植物所的老同事、著名植物学家李恒来到他家。曾孝濂感觉不寻常,果然,李恒有一篇论文准备投给《自然》(Nature)杂志,缺一幅滇重楼的彩图,希望他到北京后能抽时间画一下。“我知道《自然》是国际生物学的顶级刊物,此文一定非同一般。我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李恒没说什么,留下必要的资料就放心地走了。”到北京后,往返医院做检查的20多天里,曾孝濂利用检查空隙的所有时间,在入院前两天完成了作品,没有食言。

《自然而然:曾孝濂自传》布面的封面设计质朴,内页用纸也很柔软,很好地展现了曾孝濂画作的色彩和亮度。细细读完,惊叹于他几十年来单凭手中这支画笔,竟完成了这么多精细入微的画作。从早年参与《中国植物志》的绘图,到创作《云南百鸟图》和《云南百花图》,再到设计多套邮票并获得国际奖项,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设计所徽等,绘画是他的职业、使命,也是他始终如一的爱好,是他将内心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传达出来的媒介。

在随书附的一页手记中,曾孝濂的一段话尤其值得回味——“在人生的旅途中,每走一步都并非是预先设计好的,要学会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不期而至,看似偶然的相遇相知,或许会决定你的志向、观念和人生。”如今,曾孝濂在有余力时,时常出现在公众视野,分享绘画心得、指导博物画爱好者、教授青年一代画师。自认一生都在坐“冷板凳”的他,可以说把毕生的热爱,都奉献给了植物科学绘画这项事业。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欧阳婷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