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一批科技类图书,接力讲好新闻背后的故事,讲述科技发展历史,回溯新中国75年科技征程。
从《磅礴时代:强国征程的科技力量》(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航天简史》(中国宇航出版社)等图书中可以看到,北斗导航为人们提供了回家的方向,风云让大众足不出户知天象。如同新中国75年辉煌科技成就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一样,这些图书同样是面向大众的,专业性和可读性兼备,大众读者不仅能读懂,更能有所获。
科技故事不冰冷有温度
《辉煌中国:75年科技攀登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是一本全景式介绍中国科技事业从百废待兴到形成着力创新的科技体系历程的图书。科技“硬核”但不冰冷,该书注重让科技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书中在回顾科技事业发展历程时,展示了科技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书写历史时关注科技人才,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才使得中国能够在世界科技舞台占据一席之地。
“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我们努力将历史事件故事化,将成就聚焦在具体人物上,并使用图表、照片作辅助说明,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该书责编赵佳说,这是一本值得大众品读的作品。回顾过去,更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磅礴时代:强国征程的科技力量》则重点展现新时代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在内容编创上具有宏大叙事与动人细节相结合、“深阅读”与“浅阅读”相结合的特点。该书责编宗泳杉说,书中注重成就背后的细节挖掘,弱化读者与科技成就之间的距离感,让读者感受到科技的温度。比如,在讲述“中国天眼”时,就记述了“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宁愿奔波劳累也要节省下交通费、住宿费的细节。
此外,为兼顾新媒体时代读者“一图速览”的阅读习惯,该书配有拉页长图作为辅文。拉页正面以数据的形式带领读者“数读强国建设”,背面以“思维导图+科技云图”的方式呈现我国科技事业的着力点。各领域的科技成就和科技词汇连接起来,形成科技强国建设的宏伟画卷。
接地气方式阐释“高大上”科技
航天科技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中国航天简史》由长期从事航天历史、航天科普、航天管理的专家学者编写,全面地梳理了中国航天67年发展的成果,记录了中国航天人不断创新、奋勇攀登的奋斗足迹。
“以史为鉴,察往知来,《中国航天简史》里书写着复兴之路上航天人的坚定前行。”该书责编赵宏颖说,无论是从事航天相关工作的人、对航天感兴趣的人抑或在校的青少年读者都可以阅读这本书。通读该书有助于提升把握时代发展脉络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所处时代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阅读中可能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尤其是点燃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腾飞的中国大飞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则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从大飞机的定义、我国大飞机坎坷的研发过程、C919飞机的构造、若干关键技术等方面呈现了我国大飞机的发展历程。
“本书是关于国产大飞机的通识读本,读者可以借助该书形成对C919大飞机更全面、立体的认知。”该书责编韩洪黎认为,一部好的科普作品既要科学准确,又要满足通俗阅读需求。为此,该书在内容上做了精心安排,图书前半部分可读性强,主要考虑青少年和大众读者的兴趣点,对中国民航的发展史和国产大飞机的研发史进行了介绍,其间,穿插了一些“小故事”,体现了“软核科普”的特色;图书后半部分科技味儿浓,主要考虑航空和“硬核”科技爱好者的阅读需求,对C919飞机的系统构造和关键技术等进行了“硬核科普”。该书通过这样“软硬结合”的方式,将内容的科学性、易读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
真实还原科学家“普通人”形象
今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令世人震惊的蘑菇云拉开了我国“两弹一星”建设的新篇章,背后更有众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传略》(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生动讲述了23位科学家的故事。书中再现了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他们寻梦、追梦和圆梦的成长经历,尤其彰显了他们在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的卓越贡献。该书采取姓名、生卒年月、素描画像、生平简介、功勋传略这种较为简洁、统一的框架设计,同时插入归侨画家丹增·谢朱的“两弹一星”功勋画像素描作品。
《风范:他们用一生写就的科学家精神》(科学出版社)讲述了我国21位杰出科学家的故事。其中很多人的名字与新中国科技史上的诸多“第一”紧密相连,比如,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中国冶金科技事业的开拓者李薰、研制成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和水下机器人的蒋新松等。书中的每一则故事,都来自《中国科学报》记者与科学家及其亲友、学生的深度访谈。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中,读者既能感受到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那份近乎苛刻的专注与严谨,也能感受到他们在面对无数次失败与挫折时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与不屈意志。
(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洪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