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戏迷,是听着声声戏韵渐渐成长的。戏曲,有说有唱,可听可看,种类繁多,它作为最接地气、最入耳目的文艺载体之一,让我在曲谱之上见识到了洛阳的博大情怀。串串音符,声声戏韵,包容古今,音绕九州,飞歌天下。
炎黄蚩尤百战和,中华民族三条根。戏曲电视剧《情系青要山》,以5000年前“黄帝密都”之背景,让我看到了无数人千里迢迢来追溯“和合”文化的起源。这情,牵动了华夏儿女;这山,它在洛阳新安。
河南坠子《刘伶醉酒》,主人公醉生梦死在熊耳山下汝阳城外的一棵酒树旁,其魂魄能复活游走于琴弦,只因为他喝了杜康河畔杜康村里的杜康原窖佳酿。
千古圣哲,哲圣千古。越调《老子》中的老子,越过“春秋”,走出东周王城,走上“道德经”的峻岭,引导着后人攀登。
传说明代山西进士孔凤缨,因崇尚儒教,易名周子卿,赴约《洛阳会》,畅饮《八珍汤》。有谁知,那汤,熬的是仁义礼智信,喝的是人间烟火气,品的是洛阳水席味儿。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曲剧《刘秀还乡》,讲述了光武帝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惩恶扬善的故事,让洛阳拥有东汉八世十四帝195年辉煌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地位。
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洛阳令》中的董宣,家国情怀,强项如树。当漫步洛阳老城,那棵千年古槐,定会唤你仰望,仰望,再仰望。
关羽,生于汉末,活跃在三国,忠于蜀汉,史称“武圣”,与“文圣”孔子同受尊敬。逝者如斯夫,伊水悠悠,洛水汤汤,而两河间的关林古镇,永驻着他《义薄云天》的灵魂。想到他,曹魏时的洛阳,还有那汉魏故城,你一定想去走走、看看、问问。
豫剧大师常香玉曾说,戏比天大。看过曲剧《洛阳才子》后,西汉博士贾谊的旷世才华,绝不会再叫你怀疑后来为何“洛阳纸贵”。听过话剧《程门立雪》,也不会让你再认为尊师重教仅是一种形象。
“寒彻春雷动,冰雪渐消融。涓涓东流去,百川融海中。”戏海钩沉,豫剧《北魏孝文帝》,把游牧文明转化到农耕文明,一代帝王追求进步、锐意改革,为古都融入了南北灿烂的文化光环。尤其龙门石窟的诞生,把洛阳镶嵌到了世界石刻艺术巅峰。
豫剧《武则天》,一代女皇在应天门登基的盛况,让牡丹花儿都为之惊艳,开出了魏紫、姚黄的国色天香。至今,千年的花瓣,遍布城乡,洛阳的地有多大、路有多长,牡丹就开得有多广、多远。被河洛大鼓敲响的《牡丹之歌》,更是回声嘹亮,含诗带跋,韵味无穷。
我不知道天下有几座洛阳桥,而以《洛阳桥》为题的戏剧有许多。赣南采茶戏、闽台歌仔戏、苏州昆曲、秦腔鲁梆、河南豫剧和曲剧,分别以不同时期的不同剧情与不同人物塑造,以神话、戏歌、梆子、曲子等音韵,以影视、舞台等形式,让洛阳桥穿越华夏历史、跨越五湖四海。而这“洛阳”二字,皆出自我故乡之名。洛阳桥,始源于洛河之上。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洛阳本是悠久的戏曲之乡,洛龙区大东社区(原大东村)是洛阳小调曲的诞生地。在洛阳戏曲界,曾走出诸多名家,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马骐的《寇准背靴》,李金枝的《洛河女儿》等等,都为洛阳戏曲事业挣得了“王者荣耀”。其戏韵早萦绕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往事越千年,入戏代代传。看今朝,“神舟飞天”,洛阳曲剧院演绎的《河洛工匠》,其创作情怀与剧情创造精神,有力激进了件件“洛阳制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信念,树起了伏牛山中的文旅大旗,造就出人间仙境,感召着天南海北游客向往。你听,现代戏《重渡沟》的乐声奏出,如伊水行舟,百闻不倦。听过的人,说还想再来、再听。
戏韵洛阳,声情并茂,故事万千。我爱听,洛阳人都爱听,他乡人也爱听。因为,有一折驰名梨园的小调曲子《洛阳话》,听起来特别舒心、润心、养心。因为,那话是最早、最亲、最暖的中国话。作为本土人,我很自豪生于此、长于此。由衷试问:谁不羡慕洛阳这份精神大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