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巨变展新篇
湖南益阳清溪村,“中国文学之乡”6个字格外醒目,这里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家乡。20世纪50年代,作家周立波从北京回到故乡清溪村,写下著名长篇小说《山乡巨变》。
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在益阳启动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并邀请一大批作家走进清溪村,借此鼓励他们深入乡村振兴的火热现场,记录真切宝贵的时代经验,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文学创作者循着周立波等文学前辈的足迹,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做人民的学生”,与村民们唠家常、串“亲戚”、交朋友,倾情投入新时代农业农村题材文学创作。
今年以来,《花灯调》《苹果红了》《东山坳》等一批饱含时代气象的文学精品接续涌现,多角度展现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截至目前,“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入选作品和选题29部,正式出版13部。其中,既有名家新作,也有青年力作,为新时代文学提高艺术品质树立起标杆。
如今,“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好作品”已成为当代作家的共识。今年2月,入选计划的长篇小说《草木志》正式出版,该作聚焦新时代东北乡村全面振兴,从小切口展现了我国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成就。
与此同时,传播技术的迭代升级,也不断拓展着文学作品与读者相遇的方式。借助各地作协、出版社的“破圈”努力,今年3月出版的《霍林河的女人》等作品还以有声书、文学节目、影视版权开发等方式,实现作品“跨界生长”。
一批批优秀现实主义力作从华夏大地上“长”起来,用沾泥土带露珠、饱含深邃哲思与浪漫诗意的文字,润泽着广大乡土。
民族文学筑同心
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颁奖典礼11月在广西南宁举行,25部作品、5位译者获此殊荣。从辽远开阔的戈壁到风雪交加的高原,再到烟雨弥漫的漓江,这些民族文学作品反映了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自觉。
盘文波的小说《烟雨漫漓江》以巡山开篇,在“春柳绿”“水流夏”“风动秋”“冬日暖”的四季流转中,写出漓江儿女对生态家园的用心保护;马金莲的小说《亲爱的人们》融合个人奋斗史、家庭命运史、易地扶贫搬迁的乡镇变迁史、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发展史,以富有地方文化诗意的笔触展开一幅辽阔的西北风情画卷……以其贴近时代生活的现实感,受到读者关注。
各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近一年来,民族文学作家敏锐捕捉到了这一壮丽的历史进程与精神图景。
金戈的长诗《椰岛雄鹰》以抗战时期黎族的全国战斗英雄陈理文为主人公,歌颂爱国主义精神。马文秀的诗集《三江源记》于今年6月出版,表现了中华文化对和谐共生的普遍追求。此外,朝颜的非遗主题散文集《古陂的舞者》、王熠的小说《敦煌:千年飞天舞》等一批作品陆续涌现,书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展示各族人民共同的生活与梦想。
网络文学立潮头
作为借助互联网创作和传播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以别开生面、繁茂发展之姿,丰富了新时代生机勃勃的“文学版图”,为中国文学注入新鲜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今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数达5.37亿,网文阅读市场规模已突破400亿元。
告别自主生长时期,中国网络文学已步入了有序发展、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朝着主流化、精品化方向加速发展。
甘海晶(麦苏)创作的网络小说《陶三圆的春夏秋冬》聚焦河南嵩山脚下桃源村的变化,讲述三代村民接力脱贫致富的故事,日前和另外两部网文作品一道,入选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
从2011年起,“80后”网络文学作家袁野开始以笔名“爱潜水的乌贼”在网上发表小说。他的代表作被翻译成英语、泰语等多国语言,作品海外阅读量约5000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品扬帆出海,吸引大批海外读者订阅。今年11月,又有10部中国网文作品入藏大英图书馆,网文“出海”打开了“读懂中国”新窗口。
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步伐正在加速,并成为世界性文化现象。中国作家协会今年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2023年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超40亿元,海外活跃用户总数近2亿人。
从厚重文化中汲取滋养,于产业升级中守正创新,网络文学之花灿烂绽放,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名片。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