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视觉化还原三国时期的汉中之战,他们实地走访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等古蜀道所在地,考察曹刘双方激战广石关、阳平关、定军山的当代地形,制作战事地图,推演战争过程,历时几个月制作视频;
把古代木简上粗略的记载,翻译成“打工人”“加油干饭”,用一个个充满“网感”的小故事,供网友阅读共情,把“冷知识”变成“热传播”……
历史文化领域知识博主的新颖尝试,今天不断刷新着历史故事、文化意象的外观,通过媒体平台与受众深深拥抱。这些来自博主的作品,未必专业、严谨、精深,但实实在在地攫住了受众的注意力。
如果说历史资料、经典著作、博物馆、校园课堂是传播历史文化的源头,那么在信息内容分众化传播衍变进程中,这些博主,已成为历史文化的“说书人”。
01 野路子也可以对路子
2018年至2020年,短视频迎来爆发式增长,大量自媒体创作者涌入历史文化“赛道”。创作门槛高不高?专业人士有多少?市场化媒体平台的受众,到底喜不喜欢历史文化内容?
那时,这些问题均无答案。线上学习需求的增加,助推博主数量上扬,直播讲解传统文化课程、线上博物馆导览等新形式涌现。博主们纷纷拓展创作边界,攒足气力、各显神通,满足受众的求知欲。
在北京工作的90后中学历史教师陈昕,正是这时成为一个清朝历史博主的粉丝。“讲得比我好!”身为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她被博主所讲内容震撼。在得知这位业余博主的主业是汽车修理后,陈昕决定自己当博主,因为历史知识正是己之所长,“科班出身,总不能输给一个外行吧”。
同样是历史专业出身的博主,王梓霖用了另一种玩法。他选择“访古”类的“子赛道”,带着相机遍访历史遗迹,记录古建筑的当今面貌,对比历史资料整理游览笔记,再把严肃内容“翻译”成诙谐的“家长里短”。山西古寺、河北古村落等看似“冷门”的内容,收获的是每条内容上万点赞量,有的单篇笔记观看量达到数十万人次。这样的传播效果,王梓霖自己也没想到。
00后青年范娴是一名《红楼梦》解读博主。翻开她的视频主页,仿佛进了饭店后厨。“采下来的茄子把皮籤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子……”伴随“王熙凤的独白讲解”,范娴化身大厨,一步一步烹制菜肴。伴着屏幕上部密密麻麻的弹幕评论,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吃的“茄鲞”,冒着热气地端上了屏幕。“读红楼,实现茄子自由!”网友们感慨,“如此解读,怎能不爱?”
在大浪淘沙的内容竞争下,这些充满创作精神、敢于把臆想化作行动的博主,坚挺地在网络中存活了下来,继续迎接未来技术革新和大众审美变化带来的挑战。
02 无碰撞不知音
“我不是历史文化内容的生产者,只是搬运工!”90后青年栾出青认为这更符合文化“说书人”的姿态。
为了“搬运”她所钟爱的历史文化,栾出青2024年一整年,几乎每个周末都待在北京各个博物馆、文化馆,航班计划表写满了“成都、西安、洛阳”。2025年元旦,她更新了“搬运工计划”,准备在长假期间飞往大洋彼岸,那里有不列颠博物馆、卢浮宫。
“做博主是一个与粉丝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要输出信息和知识,向公众进行文化传播;另一方面要根据粉丝反馈不断汲取新经验,把内容做得更严谨、更丰富。”这是许多博主的共识。
评论区这个新颖的交流场域,是博主和网友互动的集中地,很多观点和想法在这里碰撞产生。“访古”类博主、00后青年周颖对此深信不疑。每一期内容推出后,她都逐条查看粉丝留言。“有争鸣、有建议,像大学里的学术讨论。”她一一记下,把领会的想法、迸发的灵感写进下一部脚本。
与栾出青不一样的是,她更注重所做内容及粉丝互动带来的市场化效果——这位长期稳定输出优质内容的博主,已与几家文博单位签约,负责一些文化项目的推广。她的每一条内容,都能给自己带来1500元左右的收入。
一家文博单位的负责人说,他们选中周颖来做文物知识的“说书人”,源于她同时具备外行的好奇眼光和内行的钻研精神,讲解壁画、神龛,往往“内容炸裂、思路清奇”。这是他们这些内行人长期以来缺乏又孜孜以求的东西。
一些学者还发现,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生活相通的流行元素,催化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出现。以传统文化为中心衍生出的古风音乐圈、配音圈、汉服圈、手作圈等社交群体,为年轻人提供了交流和交友的平台。“它们都是因文化自信而建立,又能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的阵地。”类似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赞同。
03 “零食”还是“正餐”
生活节奏提速,奔波的青年人,能否在生活中摆放一张安静的书桌?很多人把它“摆”在了乘坐地铁、等待航班、工作闲暇时那5分钟、10分钟的零碎时间里。
博主们看到了这样的机遇,于是趁此良机,把自己精心“翻译”制作的,甚至是量身定制的5分钟、10分钟作品,放到了那一张张“书桌”上。
然而在“书桌”上被选中,并非易事。
困难主要来自注意力资源的稀缺。“再厉害的博主,也没有赢得注意力的绝对信心。”00后博主“一枚香草”描述道,“手机用户手指一划,你的努力就划没了。”受众的注意力犹如判官,在海量的信息内容中,那停顿于某个视频、某条笔记的几秒钟,决定着博主一次内容输出的成败。
“一枚香草”深知纯理论灌输易使人疲惫、平淡无奇的呈现方式无法吸睛,故巧借故事、动画、幽默语言等“调味剂”,努力提升着视频的趣味性,且特别注重开头几秒的视觉冲击和话题角度。她的“古代撸猫史”“和亲公主”系列作品,选题剑走偏锋又贴近生活,精美人物立绘、生动AE动画配合着俏皮配音,将历史场景鲜活呈现,这为她在获取受众注意力方面积攒了不少经验。
困难也来自时间碎片化与知识完整性的矛盾。“‘书桌’时间是散装的,知识体系是整装的,适配太难了!”90后博主“金月诗阁”想讲苏东坡,但发现12个视频组成的系列作品,难以吸引受众连续12次观看;而合成一个长视频后,很多受众又被缓慢的进度条“劝退”。
是做碎片化的“零食”,还是做有深度广度的“正餐”?接下来,该是他们作决定并着手实施下一步“圈粉”行动的时候了。
(本文中出现的博主均为化名,其网络账号名均为化名)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