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洛浦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5年1月9日 星期
岁月如歌
钢笔啊,你慢些走
□常顺卿

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阔步前进的时代,如果我们稍不留神,生活的“朋友”就倏忽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你看——

新农村民俗博物馆里,纺车、织布机、犁、耙等展品,不是我们儿时常见甚或长大还使用的工具吗?当然,还有的“朋友”在我们浑然不觉中悄然走远。前些天,好友送我一支钢笔,刹那间,我觉得这是多么熟悉,又是多么陌生啊!

之所以熟悉,是因为我上学的第一天起,就想有支钢笔,可能是初学写字易错而不易更改的缘故,到三年级时才用钢笔。那时,钢笔是文化人的标配,胸前能别一支钢笔是多么自豪。当时有一句笑话:“别一支钢笔是学生!别两支钢笔是干部!别三支钢笔是修笔匠!”那时,钢笔常被作为同学、战友分别时的纪念物和青年男女的定情物。我和爱人确定关系时,她给我送了一支精美的钢笔。

之所以陌生,是因为如今无论办公、上学还是日常生活中,廉价方便的圆珠笔被广泛使用,钢笔不知不觉被边缘化了。

久违了,钢笔!手捧好友送的钢笔,似故友阔别不期相逢,激动而亲切。

这是一支精致的钢笔,它和一瓶墨水被装在一个黑色盒子里。取出钢笔,用清水淘洗后,旋转墨管吸取墨水,我信手在废纸上写起孟浩然的《春晓》一诗,不写不知道,一写惊呆了——这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写字状态已好久不见。

上小学时,我很崇拜聂绍忠老师的楷体字,他写板书时,我专注地看他提顿藏露和运笔力道,和我一样,不少同学写字都带着“聂体”味儿;上高中时,杜继克老师在我的作文后批语:“笔姿好!只要肯努力,自会有效果!”参加工作后,我的字曾被文友们认可。然而,这些年,我的字却日渐退步,难怪爱人不止一次说:“认识你就是觉得你的字写得还能看,现在咋越写越难看呢?”

何以如此?我多次反思。

早些年,我整天“爬格子”,以致右手中指关节磨出厚厚的老茧;后来,我工作调整,虽不时也写些东西,但已使用电脑,不用手工誊写,起草写字便龙飞凤舞起来。爱人鞭策,我认真写字,可往往心手不一。然而,好友送的钢笔让我自信蹿升,一有闲暇,就捉笔练字,越练越顺手,越练越有感觉。

然而,发展势不可挡,钢笔悄然远去,同毛笔一样,它的历史地位也由大众性转入艺术性境地。

出版于1992年的著名学者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笔墨祭》一文,深情地为毛笔被钢笔取代发出了历史的咏叹。然而,余先生怎么也没想到,十多年后钢笔就命运旁落。回首一望,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开始使用,钢笔的辉煌时光不足百年。

钢笔无声无息地走远,但它的印象在我心中挥之不去:由于在贫穷时代,买笔买本十分困难,我们总把字写在地下和天上。平时,书包里都有一根干电池内的碳棒,俗称“电芯”,上课时,同学们在校园内一字排开蹲下,用“电芯”把字写在大地上;更多时候,老师带领同学们抬起右手,抻出食指,按照字的结构,点、横、竖、撇、捺,一边口诵,一边一笔一画把字写在空中;那时,忘记给钢笔灌墨水时,常向同学借,同学小心翼翼地拿着笔管,一松一捏,滴滴计数的情景历历在目。

从结绳记事、甲骨文、金文、竹简到纸的发明,从毛笔、钢笔、圆珠笔到电脑,中华文化的书写方式不断发展。短短二十年间,书写工具发生颠覆性变革:无纸化办公的推行,电脑使用拼音和语音输入法,视频电话和语音留言的普及,无形地剥夺了我们许多写字机会。尤其AI技术应用,机器在模拟人、超越人的道上一路狂奔。去春,我尝试用了一次AI:“朋友,今天是春天的最后一天,给我写一首怀念春天的诗吧!”几秒的工夫,AI便完成任务:“春风轻拂绿波摇,桃红柳绿两相好。梨花胜雪润如玉,杨花似絮飞满梢。燕子归巢报春晓,溪流潺潺声渐消。日暖草长莺歌艳,春日须臾留人悼。莫怨春光匆匆逝,岁月不居人易老。记得明年花开时,再觅春意梦回朝。”

啊!太厉害了!于是,我想起今天人们从写字锐减到思考递减,我们的大脑会不会滋生惰性和依赖性呢?我们的文化基础会不会遭受冲刷呢?我们的智慧、精神与觉醒会不会面临荒芜呢?

当重逢钢笔,我觉得自己像一株禾苗,依然需要文化甘霖的沐浴和滋润。近来,凡写文章,我便重操纸笔,土洋结合:起草、誊写、拍照、从图片中提取文字。如此这般,与其说是企盼让钢笔离开我们慢一些,不如说是在汹涌的科技浪潮面前,我们要保持足够的文化定力;不如说是我们的思想之根要扎深扎实,不断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营养;不如说是我们要保护好和传承好优秀的中华文化。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