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初年,朝廷在各个重要的州设立都督府;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又设置了河西节度使;到唐玄宗时期,在边疆重要的州设立了十个节度、经略使,这些地方统称“藩镇”,也被称作“方镇”。各个藩镇统领所在州的军队,同时兼任按察、安抚、度支各使,手中掌握着一方的军政大权。
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央的力量被大幅削弱。一部分藩镇在自己的辖区内扩充军队,自行委派官吏,私自征收赋税,称霸一方,形成了割据的局面。他们之间时而相互攻战,时而联合起来对抗唐朝。百姓连年遭受兵祸,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也促使唐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灭亡。
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南西道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他的儿子吴元济自立为帅,随后举兵叛乱。唐宪宗采纳了裴度等主战派官员的建议,出兵讨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十二月,朝廷任命李愬(sù)率领军队讨伐吴元济的叛乱。
李愬(公元773年—821年),字元直,是甘肃人。他的父亲李晟凭借战功,担任凤翔、陇右节度使等,兼任四镇、北庭行营副元帅,被封为西平郡王。李愬早年因为父亲的恩荫而获得官职,他富有谋略,擅长射箭和骑马。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他关爱士卒,优待投降的将领,接连传来捷报。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冬十月,经过裴度的同意,李愬让投降的将领作为先锋,冒着大雪在夜里袭击蔡州(今河南汝南),擒获了吴元济,成功平定叛乱。他凭借战功晋升为检校尚书左仆射,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被封为凉国公。此后,李愬又多次立下战功。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七月,王庭凑杀死镇州节度使田弘正,发动叛乱。李愬正准备率领军队前去讨伐,却因病情严重无法领军出征。于是,皇帝下诏让田布代替他,他则以太子少保的身份返回东都洛阳。
李愬回到东都洛阳后,住在天宫寺。天宫寺是东都洛阳一座著名的皇家寺院。它原本是唐高祖李渊的一处旧宅,唐太宗在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下诏将其改建成一座佛寺。此后,唐高宗李治、武周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等都与这座寺院有着不解之缘,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在这里发生。
流传很广的“洛阳一日看三绝”的故事就发生在天宫寺。玄宗开元年间,大将军裴旻的母亲在洛阳去世,裴旻想请当时最著名的画家吴道子(后世尊其为“画圣”)在天宫寺绘制壁画,以超度母亲的亡魂。吴道子说:“我已经很久没有作这类画了,现在头脑空空,心中没底。您能不能先舞剑一曲,启发一下我作画的灵感?”裴旻听后,立刻脱去孝服,持剑起舞。只见他脚步如飞,左旋右抽,剑像游龙一般,随风在眼前萦绕。他突然将剑抛向空中,剑高高飞起数十丈,就像一道电光向下射来。紧接着,他伸手拿着剑鞘去接,剑直直地插入鞘中。这种“飞剑入鞘”的绝妙剑法把观众都惊呆了,顿时,欢叫声、掌声、赞叹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传向四面八方。吴道子和在场观看的大书法家张旭都被这绝妙的剑法打动。吴道子当即挥毫在墙壁上作画,很快,一幅“为天下之壮观”的壁画就展现在人们眼前。张旭(后世尊称其为“草圣”)也乘兴在壁画上题字。从此,天宫寺的壁画声名远扬,流传后世。
天宫寺就在天津桥南,离天津桥非常近,抬脚就能走到。所以,只要李愬身体健康状况允许,天气适宜,他都会到天津桥上走一走、看一看。天津桥附近如仙境般的景色,常常让他心情愉悦,忘却病痛。这一年冬十月,李愬带着对天津桥的美好记忆,在东都洛阳去世。一代名将英年早逝,“穆宗闻之震悼”,追赠他为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