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1954—2024)》
主编:杨登峰
出版社:中华书局
《春运(1954—2024)》以春运为视角,回望过去70年中国人过春节的节奏、方式,出行的频率、人次,出行的时间、目的地等,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这是一份非常值得记录、整理、关注的历史,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生动侧面。这样的书令人期待,我很愿意为这样的选题点赞。
春节,对中国人而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它不仅是家人欢聚的时刻,也是传承家族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契机。春运,则是连接家乡与亲人、传递文化与情感的纽带。人们返乡,与亲人共度佳节,感受家的温暖与力量。这种情感的维系和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为了回家过年,人们不得不忍受拥挤、寒冷与疲惫。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春运期间的火车站,人潮涌动,为了购得一张回家的车票,有人甚至要在车站排队数日。家是心灵的归宿,是一年中最为期盼的所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春运逐渐呈现新貌。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方式日益完善,人们的出行条件显著改善。从绿皮车到动车高铁,从长途汽车到飞机,出行选择更加丰富。特别是高铁的快速发展,让春运更为便捷,人们能在短时间内抵达家乡,实现与家人的团聚。
今天的中国人,在一个全面开放、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过着传统节日。春节假期是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日子,现如今也成了外出旅游的时机。临近年根儿,火车票、飞机票一票难求,旅游景点、大小庙会人潮汹涌。能赶上这场热闹的人,既有喜悦也有烦恼,没赶在路上的人,既有惆怅也有欣慰。大家各得其所却又互相羡慕。既有趣又矛盾,过节的方式可谓千姿百态。
站在历史的角度回望,这70年春运的变迁,令人感慨万千。从1954年“春运”一词首次出现在媒体上,到2024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逾4.84亿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这70年,春运见证了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历程。
春运的变迁,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更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的真实反映。它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忍与毅力,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期盼与梦想,更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与友爱。
在《春运(1954—2024)》图文册中,一幅幅画面令人震撼。从早期太原站运转车女车长的工作场景,到近年来全国铁路的繁忙景象;从吉林市蛟河火车站的拥挤人群,到海口市秀英港码头的车辆滞留;从春运期间执勤战士维护秩序的画面,到军队医疗队员乘坐高铁专列驰援武汉的瞬间……这些画面记录了春运的变迁,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春运中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
这不仅是一部记录春运变迁的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展现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的艺术珍品。愿每一个人都能在春运时期顺利出行,尽情享受新春佳节的欢乐祥和。
(据《光明日报》 作者:阎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