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到“面对面”活动、流动工作站;从暗访监督、满意度测评,到全流程管理、三级联动监督……一项项工作的背后,是市人大常委会过去一年依法监督服务大局的履职足迹。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将人大工作深度融入全市发展大局,确保市委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人大工作就及时跟进到哪里,力量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1 把监督融入中心大局,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督”出实效,“改”出提升。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优质存量企业做增量,设立人大代表流动工作站,开展人大代表与国家机关负责人“面对面”活动,为重点企业实现产值“稳中有升”提供有力支持。
着眼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开展科技创新专项监督、市县区人大联动监督等,督促解决146个难点堵点问题。
针对考古前置政策落实不到位、效率不高、勘探发掘资金保障不足等问题,开展文物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专项监督,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打造最优营商环境,通过听取专项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方式,督促解决重处罚轻指导、帮扶政策不够精准等97个问题,推动120个“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以“监督质效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在全国首创监督工作全流程管理办法,实行无记名百分制满意度“双测评”,以“清单式”监督完成优质存量企业做增量、优化营商环境、特色餐饮等“小切口”监督36项,有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 把监督融入百姓日常,守护民生福祉
人民群众的关切,始终是人大监督的着力点。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人民至上,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监督重点,以扎实的监督成效有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通过听取审议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以清单式监督督促解决伊河、洛河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守护洛阳人民的“母亲河”。
坚持以“引领高品质生活,带动新文旅发展,启发理念转变”为目标,深入县区调研非遗美食、特色小吃,组织人大代表与政府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共商良策,为美食村、美食地标、美食之都建设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围绕小区治理、噪声扰民、养老服务、停车难等民生要事,开展市县联动执法检查,通过实地调研、随机暗访、“面对面”活动等多种方式,督促相关部门落实监管责任,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操心事。
持续开展《洛阳市洛阳牡丹保护与发展条例》《洛阳市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等执法检查,明察暗访文旅融合新业态培育情况,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发展优势,为洛阳增色添香。
在全民健康管理方面,开展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面对面”活动,听取审议了解决医疗重复检查和过度治疗问题专项报告,推动行业监管、服务网络功能、基层医疗专业力量等全面提升。
围绕提升便民服务热线质效,制定人大代表向“12345”热线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办法,建立代表“直通车”机制,助力解决百姓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使便民服务热线真正成为老百姓的“暖心线”。
3 把监督融入法治进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大司法监督力度,确保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围绕司法公正问题,评议涉法涉诉信访案件51起,发现并推动解决事实不清、执行不力等问题案件37起。在省辖市首创监督司法工作办法的基础上,制定《关于强化司法监督的补充规定》,全面增强法检两院工作人员的使命感、责任感。
联动各县区人大设立18个公安机关规范交通执法流动工作站,通过明察暗访交通执法检查站、执法卡点,随机抽检执法卷宗等,发现并解决问题731个,推动交通执法规范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开展员额法官、检察官履职情况“面对面”评议和满意度测评,督促整改问题17个,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
此外,市人大常委会还在执法检查的基础上,通过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代表建议办理、代表视察、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对住宅小区治理、噪声扰民监管、养犬管理、全民健康管理“治未病”等分级开展监督,在各行业各领域凝聚起全市人大监督的强大合力。
洛报融媒记者 李雅君 通讯员 王思芮 陈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