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瑄璞的作品,有《芬芳》《多湾》《日近长安远》等。她曾获得中国女性文学奖、柳青文学奖、河南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
与她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周瑄璞的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高中毕业后做了6年公交车售票员,“在那里,人生百态、社会千面,都在小小的车厢里上演”。为了能在晚上上课以通过大学自学考试,周瑄璞在3年的时间里,固定上头班车,每天早上5点起床,5点40出车,中午1点下班,再回家吃饭、收拾、睡觉。晚上7点半赶到十几站之外的夜校上课,晚上10点半下课回到家,读书、看报,收拾完第二天的东西,就赶快睡觉。
后来,周瑄璞到了机关工作,编辑八开小报的一个版面。自己也经常写点小文章,在报纸上发一发。几年后,她觉得人生这样可不行,必须有所追求。“我想要通过写作改变自己的命运,总觉得有一个远方,在召唤我。我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幸福在彼岸,文学是船。’”
正式开始写作时,周瑄璞已经年近三十,且有了孩子,“孩子正小,我白天上班,晚上带着她写作”。就这样,周瑄璞以家乡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多湾》,在2015年出版,荣获第五届柳青文学奖长篇小说奖,也开启了她的“成名之路”。周瑄璞表示,写作对她意义重大,改变了她的命运。“我常常觉得,不是我在写作,而是文学塑造了我,改变了我。命运和文学足够爱我,我只有感恩文学。”
周瑄璞曾说童年几乎是她写作的来源。小时候,她会和自己对话,激励、安慰自己,编织出许多语言,设计出很多场景,小小年纪就形成和运行自己的小宇宙。“随着年龄增长,总是想起小时候的事,我可以将30岁、40岁的事情忘掉,但童年留存下来的记忆,却一点点地去强化,去找寻,去重新建构。这可能是生命的本能,因为走向衰老,所以用幼年来补偿。”
和童年时期相比,周瑄璞认为现在的家乡,相同的是大地、四季、庄稼、河流,不同的是经营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所改变。周瑄璞说,自己每回一次老家,都能写出一些文字,“或者是短篇小说、纪实文学,或者是长篇小说的片段,只要双脚踏上那片土地,就有源源不断的素材向我走来”。
周瑄璞感恩、热爱着文学。“对于一个心怀热爱的人来说,任何时候都是黄金时期,只要身体不出问题,我估计到七八十岁,还是会充满热情、如若初见地对待文学。我永远都在刚写完、正在写、将要写的路上。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根据地,那就是家乡厚土,美丽的中原大地,我会一直书写下去。”
(据《北京青年报》 作者:张嘉)
周瑄璞,1970年出生于河南临颍,现居西安,中国文坛新晋实力派作家。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