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洛报融媒记者 郭旭光)记者昨日获悉,市委办、市政府办正式印发《2025年洛阳市重点民生实事工作方案》。
我市今年重点民生实事涉及就业、教育、医疗、安居等10个方面30项实事。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民生实事项目首次实行人大代表票决制,经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建议提出候选项目,在今年市两会期间由人大代表充分审议讨论并投票决定。下一步,有关部门将组织开展定期督导、跟踪检查,确保30项民生实事落地落实落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推动充分和高质量就业
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全市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4.7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4.55万人。开展各类就业服务活动100场次以上,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以上。强化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以上。
——提高医疗保障和服务水平
强化妇女儿童健康筛查保障,对农村适龄妇女、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适龄妇女免费开展一次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全年宫颈癌、乳腺癌各完成筛查44915人;免费开展预防出生缺陷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对筛查出的高风险孕妇免费进行产前诊断,2025年全市孕早中期产前筛查覆盖率达到65%,新生儿“两病”筛查率达到95%、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5%。实施脑卒中早筛、早治,高危筛查及综合干预2800人。增加婴幼儿托位数,通过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等多种形式,新增婴幼儿托位2600个。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紧盯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动公共服务进社区,提质升级邻里中心50个。深度聚焦农村群众基本需求,提质升级乡里中心150个。加快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上线运行21项。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改扩建26所义务教育学校。优化整合农村小规模教学点97个,按计划完成“十四五”整合任务。实施城市区高中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区4所高中共新建教学楼1栋、宿舍楼3栋、科创楼1栋及体育场项目。
——保障和改善居民住房
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改造完成188个,惠及群众3.7万户。加大征收安置力度,建成遇驾沟二期、白营后营、大东村二期、豆腐店等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安置房4466套。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建3500套、交付2000套。
——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加大水系排水防涝建设力度,完成东出口排涝渠一期、定鼎路立交雨水泵站、定鼎路立交排水管网3个项目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开展4轮食品安全“你点我检”专项抽检活动,征集群众关注的食品品种和检验项目,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抽样检验,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
——加大社会救助保障力度
对具有我市户籍或居住证且符合条件的视力、听力、语言、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开展康复救助1820人。推动农村养老服务标准化,每个乡镇建有1处示范性标准化村级养老服务站。
——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水平
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全面排查不少于525个存在安全隐患的路口,新建减速带、爆闪灯、照明灯、凸面镜等交通安全设施;排查不少于60个发生过伤亡交通事故的重点隐患路口,加装道路安全预警系统;举办不少于130场“美丽乡村行”交通安全巡回宣讲活动。改善农村交通环境,新改建农村公路360公里。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万人。持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2025年底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8%,规模化工程覆盖率达18.5%。推进造林绿化,完成造林6.25万亩。
——加大文商旅体惠民力度
建设和完善体育设施,为城市绿地游园、社区安装或更新体育健身器材200套。开展文化惠民文艺演出活动350场,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重点提升改造定鼎门南广场、宝龙特色商业街区、上海市场、老城历史文化街区4个青年友好特色商业街区,创造更加时尚、年轻、潮流化的休闲消费场景。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推进集中供热设施建设,新建、改造供热管网8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完善公交线网布局,新增和优化城市公交线路15条。完善充电基础设施,新建1800个公共充电桩(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