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林寺遗址位于孟津区送庄镇梁凹村西南,原有建筑已荡然无存,现仅存数通碑刻。
当地有民谣说:“天上有竹林,地下有少林,除了少林,当数慧林。”慧林寺曾是一座佛教名刹,享有“中原福地”“洛京保障”之誉,鼎盛时期占地200余亩。
慧林寺,是唐朝时期由官僚设立的一座私家佛寺。《新唐书・李憕传》记载:“惠林佛祠者,憕旧墅也。”这里讲明慧林寺原为唐代宗室李憕的别墅,始建时间不早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其《僧圆泽传》中写道:“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登(憕)居第。”现存明代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所立的《重修慧林寺善行碑记》讲道,慧林寺即为唐代的惠林寺。(唐代文献多作“惠林”,后‘慧’‘惠’通用,本文统一使用“慧林寺”)
李憕,辽东襄平人,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来洛阳担任河南府少尹;两年后调任外地,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又回到洛阳担任东京留守;同年十一月,李憕在 “安史之乱” 中遇害身亡。
李憕的十余个儿子大多在战乱中遇害,仅仅幸存下来两人,其中一人就是李源。《新唐书・李憕传》记载:“源八岁家覆,俘为奴,转侧民间。及史朝义败,故吏识源于洛阳者赎出之,归其宗属。代宗闻,授河南府参军,迁司农主簿。以父死贼手,常悲愤,不仕不娶,绝酒荤。”李源的父亲被杀时他年仅8岁,自此流落洛阳街头。“安史之乱”平定后,朝廷恢复了李源的宗室地位,并授任官衔。李源经历了家破人亡,悲痛不已,“无心禄仕,誓不婚妻,不食酒肉”。
后来,李源将父亲的钱财,连同洛阳城北的住所全部捐出,并将住所扩建成慧林寺。从此,李源在慧林寺念佛修行50多年,直至80岁时逝于寺中。
当时的慧林寺不仅规模宏大,建筑宏伟,而且依山傍水,景色优美,并有“慧林八景”驰名河洛。
唐代御史中丞李德裕在其向唐穆宗上奏的《荐处士李源表》中说,李源 “从僧住持,不举烟爨(cuàn),随僧一食,以至五十余年嗜欲靡窥,精粗同众”,夸李源“其端心执孝,无有不至”,把李源树为“天与贞孝,嗣兹忠烈”的典型。
《僧圆泽传》里讲了李源与当时慧林寺住持圆泽生死交游、三生有幸的故事。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大文学家韩愈与好友同游慧林寺,夜宿寺中,触景生情,写下了《山石》一诗。
慧林寺的南面有一净肠沟。关于其名字的来历,有一个感人的传说。传说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慧林寺一位法号叫智空的和尚暗中联络乡里,开展反金斗争。不料事情泄露,智空被俘。金兵把他绑在树上,强行撬开嘴巴,灌入酒肉。金兵走后,智空为遵守佛门戒律,并决心以自己的生命唤起民众的抗金激情,在河沟旁手持尖刀把肚皮剖开,掏出肠子清洗,最后气绝身亡。后人为纪念智空和尚,就把慧林寺南面的这道河沟起名净肠沟。
慧林寺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如今已踪影皆无,但其昔日的辉煌及传说,永久载入了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