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息的奔忙中,总有一刻,心灵会渴望一片宁静的港湾,让灵魂得以栖息、思想得以自由飞翔。于是,便有了那样一个场景: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旧书页上,风轻轻吹过,随意翻开一页,我们便随着那页的指引,开始一场随性而惬意的阅读之旅。
古人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在这份深情厚谊中,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心灵的慰藉。它不问来路,不计归期,只愿在每一个需要的时刻,静静地陪伴在你我身边。正如风吹哪页读哪页,这种随性的阅读方式,正是对这份情谊最纯粹的回应。它摒弃了功利性的阅读目的,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一种与自然、与自我对话的方式。
历史上,许多名人都对这种随性阅读情有独钟。宋代文学家苏轼,常在夜深人静之时,随手取书一卷,或吟诗作对,或品评历史,其《东坡志林》中多有记载。他的阅读,不为功名,不为应酬,只为那份纯粹的乐趣与自我提升。再如,法国作家蒙田,在他的《随笔集》中,常提到自己在庄园的葡萄架下,随意翻阅书籍,任由思绪随风飘荡,这种阅读方式让他得以在思考与写作中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鲁迅曾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风吹哪页读哪页,看似随性,实则教会我们,在阅读中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与思想,最终在心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与价值判断。正如风,虽无形无相,但能吹动万物,激发无限可能。
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时间仿佛变得柔软而缓慢,每一刻都充满了诗意。我们可以是《瓦尔登湖》边沉思的梭罗,也可以是《百年孤独》中漫步于马孔多小镇的梅尔基亚德斯,抑或是《边城》里静守渡口的翠翠。书籍,如同一扇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的世界,体验多样的人生。
最终,当合上书本,心中留下的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忆,更是对生活、对世界的深刻感悟。风吹哪页读哪页,不仅是对阅读方式的一种选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随遇而安,自在洒脱,于平凡中发现不凡,于简单中领悟深刻。
(据《中国青年作家报》 作者: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