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汝阳县按照“精准选派、有序衔接”原则,顺利完成驻村第一书记轮换工作,县、乡各级领导第一时间深入乡村对新任驻村第一书记进行看望慰问。此次轮换工作共选派102名新任驻村第一书记及156名工作队员,覆盖全县102个行政村,实现了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确保帮扶力量不减、工作不断、干劲不松,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传帮带”无缝衔接
“我会立足村情,结合村域特色谋划好下一步发展路径,进一步做好改善基础设施、落实惠民政策等工作,提升群众获得感。”新到任的三屯镇花东村驻村第一书记姚政来自华润电力有限公司,对未来两年驻村规划信心满满,表示将迅速融入基层,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基层党建引领作用,汝阳县把加强驻村干部管理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坚持严管厚爱,围绕“管理、培训、保障、激励”构建驻村第一书记管理体系,督促指导驻村干部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积极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此次轮换工作坚持精准选派,聚焦市委集中连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原则,将现有派驻村选派规模、帮扶层级向集中连片村、基础薄弱村倾斜。同时结合各村发展需求与干部专业特长,重点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基层经验丰富,作风扎实、不怕吃苦的干部到村任职。老书记围绕“基层党建、防返贫动态监测、产业发展、帮扶计划”等重点任务,通过面对面座谈、实地交接、分享经验等方式,帮助新任驻村第一书记尽快进入角色,确保“交得好、接得住”,实现无缝衔接。
“聚合力”长效赋能
自2022年以来,汝阳县驻村第一书记扎根基层迎难而上,紧紧围绕“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重点任务,听民声、兴产业、谋发展,以苦干实干的实际行动彰显出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答卷”。
每一位驻村第一书记既是基层党建的责任人、兴村富民的实干人,又是温暖群众的贴心人。2022年11月,洛阳市委组织部王永周主动请缨,奔赴汝阳县上店镇布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尽快掌握布河村情况,他历时3个月,对全村361户常住户进行了入户走访。布河村持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24年布河村获评“五星”支部。
“红里村种植红薯有天然优势,绝不能放弃红薯这个支柱产业。”甘从辉对于如何干下了苦功。2022年10月,河南科技大学甘从辉到刘店镇红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依托河南省甘薯产业科技服务特派员服务团汝阳县服务基地等平台,协调河科大甘薯专家侯文邦教授等提供技术支持,打造“红里”“红里人家”品牌并拓展销路。目前,红里村70%以上村民种植红薯,已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汝阳县各级驻村第一书记把推进强村富民作为核心任务,协调争取各类资金1.2亿元,发展增收项目180余个,推动任职村集体收入全部在10万元以上;解决民生困难问题2800项,安装路灯3824盏,开展消费帮扶657次,实现销售额1700余万元。
“接力棒”传出加速度
轮换不仅是人员的更替,更是责任的传递与使命的延续。新任驻村第一书记要强化政治担当,将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要发挥专业优势,锤炼过硬作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能力,严守纪律底线。
2025年,汝阳县将加强驻村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培育提能、日常管理和激励保障上全链条发力:突出素能提升,让驻村干部“会干事”;注重从严管理,让驻村干部“真干事”;加强关爱保障,让驻村干部“愿干事”。同时,围绕县委“13345”工作思路和“大抓项目、大抓产业”工作导向,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党建+项目”服务模式,切实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在“组织建设、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资金争取、人才支持”等方面人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产业优、质量好、后劲足的优势特色产业,做好集体增收、群众致富文章。
新起点,启新程。新驻村队伍将以“起步即冲刺”的姿态,沉在村里、干在一线,展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围绕驻村职责,争做能扎根、敢担当、善作为的“驻村人”,以更加饱满务实的工作状态深耕一线,落实乡村项目,助推产业发展,为奋力开创现代化汝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吴会菊 孔祥聪 贺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