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特种机器人既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也是保障安全的压舱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洛阳的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生产计划部员工邢京龙就我国特种机器人产业发展提出系统性建议。
特种机器人是国之重器,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国家产业安全与竞争力。邢京龙表示,我国虽已在特种机器人领域取得系列突破,但高精度传感器、控制算法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复杂环境适应性、多机协同等关键技术亟待突破。
邢京龙建议从三方面强化政策支撑:一是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整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资源,建设国家级特种机器人创新中心,聚焦“卡脖子”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二是优化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导基础研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研发核心零部件;三是完善应用生态,制定安全标准与测试规范,推行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企业应用成本,以尖端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加速“机器人+”示范应用落地方面,邢京龙提出,应深化AI、5G、边缘计算等技术与特种机器人的融合创新,加快创建国家级应用示范区,在矿山无人化开采、高层建筑消防、极地科考等领域实施“机器人+”示范工程,支持企业开展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产品的差异化创新,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商业模式。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邢京龙坦言,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迈向高端的瓶颈。只有实现技术、人才、标准的全球布局,我国才能从“应用大国”迈向“技术强国”。对此,他建议实施“引育并举”战略,联合国际顶尖高校、科研机构设立联合实验室,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股权激励、项目分红等方式吸引高端人才;尽快建立跨境研发协同平台,主导制定国际机器人技术标准,推动国产设备进入海外市场。
洛报融媒记者 郭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