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寒风阵阵,窗内暖意融融。
乍暖还寒的时节,走进孟津区麻屯镇洛阳开创车桥有限公司,现代化智能驱动车桥项目恒温质检室里一台高精度三坐标测量仪上,闪着银光的探测钢针正沿着车桥边缘游走。传统印象中“傻大笨粗”的车桥,在这里俨然成为“高精尖新”的“艺术品”。
“尺寸精度为1微米,远高于10微米的行业平均水平。”望着屏幕上车桥尺寸“数字画像”,质检员顾丽青目光柔和地说,“每个产品都像自己的孩子,‘样貌’容不得半点瑕疵。”
这个去年年底刚刚投产的项目,面积、产能足足是老厂区的5倍!“精益求精的数智化工艺,恰是我们扩产的底气所在。”该公司总经理吴辰一语中的。
“能用但不耐用”,一度是市场对国产农用、工程机械的印象。加工精度不够、装配工艺不严谨,长期困扰中国农机行业转型升级。
作为一家专注车桥机械研发、设计、生产的科技型企业,开创车桥公司去年依托该项目引进驱动车桥自动装配线、柔性加工线和机械自动涂装线等,以数智化为国产车桥破局。
走进总装线,传输系统在整个车间蜿蜒。载着车桥半成品的托盘,随着节奏被精准输送至各个加工工位。
“为了解决漏油问题,我们组织团队专题攻关,还为此申请了一项专利。”吴辰说,企业研发车桥轮边合件与半轴壳合件装配技术,摒弃了传统压入式装配工艺,有效避免了轴类表面划伤,破解了油封密封不良导致的漏油等难题。
拧紧机设定扭矩锁紧螺母,每颗螺母“不松不紧刚刚好”;压装行程控制在微米级,降低磨损与疲劳失效风险……眼下,大到装壳体,小到打螺丝,几乎每一道工序都有数字化设备参与,最大限度消除人工“凭感觉操作”带来的误差,让产品生产效率、品质性能比肩国际先进,事故率较传统工艺降低80%以上。
目前,该公司通过数智化改造使湿式制动桥等多个产品实现进口替代,下游客户包括中国一拖、中收、宗申、三一、徐工等知名企业。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火热,正推动企业产值跃升进入“快车道”!
“1微米很小,只有头发丝的1/30;1微米也很大,藏着数智化转型的广阔天地。”吴辰意味深长地说,“持之以恒推动技改,抢占更多工艺制高点,在中国农机行业转型升级浪潮中,定会大有作为。”
洛报融媒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郑占波 许建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