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中国水周”。水安全是事关现代化洛阳建设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今年,洛阳将如何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现代水网体系如何谋篇布局?水生态修复如何持续发力……按照全市水利工作部署,我市将认真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牵引,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全方位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不断夯实现代化洛阳建设的水安全保障。
守牢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洛阳横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做好水旱灾害防御是高质量发展的底线任务。
今年,我市将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进一步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完成洛河宜阳段1处水毁修复工程和汝阳、伊川2个抗旱应急工程,开工实施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栾川3座新建小水库,持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同时,我市将在嵩县、栾川配合建设2部水利测雨雷达,示范建设一批山洪灾害标准化管理村,进一步提升雨水情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加快构建现代水网体系
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现代水网、拉动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
针对国家“两重”政策重点支持的大中型水库、灌区、引调水等领域,今年,我市将加强项目资金争取,按照“开工建设一批、完工运行一批、前期储备一批”的思路,完成年度水利投资30亿元以上。
当前,在洛宁故县水库大坝下游,故县水库灌区工程建设正酣。灌区渠系所及之处,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展开。这一重大水利工程将让64万亩“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此外,我市将尽快开工新安提黄改造工程、龙脖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重大水利项目,系统推进水资源均衡布局,加快构建现代水网体系。
精打细算管好用好水资源
我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400立方米,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今年,我市将坚持把水资源作为刚性约束,精打细算管好用好水资源,落实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双控”目标,以豫西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实施为契机,统筹解决城乡供水问题,优化中心城区供水结构,推动地表水配比达55%以上。
生态流量是维系河湖生态功能、控制水资源开发强度的重要举措。今年,我市还将逐河湖、逐工程明确生态流量目标,着力守护河湖健康生命。
与此同时,深入实施节水行动,强化重点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对工业用水达到定额先进值的减免当年20%水资源税,积极推进新安矿井水利用等项目,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水平,着力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
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民生工程。今年,我市将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为目标,大力推动集中供水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年底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8%、规模化工程覆盖率达18.5%。
为实现农村供水工程可持续运营,我市将积极推广孟津、栾川农村供水县域统管经验做法,逐步形成体系布局完善、设施集约安全、管护规范专业、服务优质高效的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格局。
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河湖
悠悠水脉,塑筑了洛阳独特的城市形态。良好的水生态成为现代化洛阳建设重要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今年,我市将持续强化河长制,深化“河长+”机制实践应用,扎实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开展河道清漂、河道阻水片林清理整治、打击河道非法采砂等专项行动,持续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在加快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上,今年,我市计划建设小浪底库区(新安县)、西霞院水库(孟津区)、伊河(嵩县)3条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和一批市级美丽幸福河湖,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此外,我市将深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年治理坡耕地38250亩,新增水土流失防治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洛报融媒记者 白云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