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进位于伊滨区的智能化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大棚内,随着幕墙缓缓打开,阳光穿过经过角度优化的桁架,在作物间洒下斑驳光影,水汽也挟着清甜扑面而来。循着这股子清甜味儿看过去,枝头上累累的普罗旺斯番茄惹人喜爱。
“这是我们的第四代冬暖式温室大棚,共占地37亩,番茄在这里就像住进了‘智慧公寓’。”该示范基地负责人郎治飞指着高约8米的大棚说,经过四代改良的温室大棚采用18.5°黄金仰角设计,配合双层聚氨酯幕墙,冬季透光率提升至95%以上,较传统土墙温室大棚节能40%以上,“就像给番茄盖了床羽绒被,既暖和又亮堂”。
影响番茄口感的除了光照,还有环境温度和土壤肥度。与传统温室大棚不同,即使室外温度降至-10℃,第四代冬暖式温室大棚棚内夜间温度仍可保持17℃恒温;同时,结合测土施肥技术,实时监测土壤肥度,从而保证进入成熟采摘期的每颗番茄糖度都能稳定在8°Bx(测量糖度的单位)左右,充分成熟后其糖度可在9°Bx至10°Bx,而普通番茄糖度通常在4°Bx至6°Bx。
上午10点刚过,采摘工人们挎着筐子穿行在藤架间。45岁的李春霞食指套着橡胶指套,手腕轻旋便摘下一颗浑圆的番茄:“这果子凉津津的,皮薄、瓤沙、汁多,咋可能不好吃呢?”
李春霞住在基地附近的社区,这位曾经的“留守妇女”,如今是基地的“五星级采摘员”。说起该基地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改变,李春霞算起了账,她已经在基地工作了近两年,平日里来棚里选果、摘果,能挣一份日结工资;旺季时,她帮社区团购分装,每天还能多挣一份钱。
“现在进入了番茄采摘期,我们每天都忙得很。”李春霞笑着说,她不仅书写着自己与普罗旺斯番茄的缘分,还带领周边的姐妹一起前来务工,“社区团购订单很多,我们每天都要打包几百箱,老姐妹们现在都成‘番茄西施’了!”
郎治飞介绍,该基地自2022年年底投用以来,累计为超3000人次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助力农民增收。目前,该基地普罗旺斯番茄日均产量2500斤,本地市场供不应求,红彤彤的果子清晨还在枝头摇晃,中午可能就出现在丹尼斯等大型超市的货架上或经由社区团购渠道摆上洛阳人的餐桌。
暮色渐浓,大棚顶部的补光灯亮起,远远望去像撒在河洛大地上的星星。李春霞和老姐妹们给最后一茬番茄系完吊绳,掏出手机拍下满棚星光。朋友圈里,她刚上传的九宫格照片配文写着:“咱这棚子种出的洋柿子,甜过初恋。”
洛报融媒记者 王若馨 通讯员 贾莎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