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DeepSeek,还有全新人工智能模型Grok3,以人们根本想不到的疾速,飙来了!霎时,到处都在议论AI的快速突进。我所在的文学界,要单独拿出来说一说。
去年,有一位作者承认他用AI写作了数百篇作品,大部分都发表并挣到了稿费,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谴责。随着技术操作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多的人都“玩”起了AI,打开手机随心所欲提出要求,AI马上就能替你写出文章,而且有漂亮的文字,有完整的结构,有些还会说道理,达到了在某些报刊发表的水平。一群跃跃欲试的试水者,满心欢喜地期盼着大笔稿费自天外飞来。
对此,有文友和新闻界的朋友陆续来问我的想法。我赶紧去读了一批AI散文,以及相关的议论和讨论,有了研读即有了充分的信心。
首先,我一点都没感到压迫和恐慌,无论是作为一名编辑还是散文家,面对这些AI写作的散文,我付之一笑。这些文章确能称为具有一定文学水平的作品。可惜,“杨家有女初长成”,就形成了一个固有的模式,很像上世纪60年代都学《白杨礼赞》《雪浪花》《松树的风格》一样,全国的散文都像套了同一个模子,神州大地上一下子涌现出了成千上万个茅盾、杨朔和陶铸,形成了一股相同腔调的“时文飓风”。然而文学都是个性化的,是人家作者一己的感悟,怎能全民皆严肃地板起脸来,做茅盾、杨朔、陶铸状呢?同理,AI写出的文章虽然集万千佳作于一身,但那是外在的、形式的、冷冰冰的技术美,好比电影光有大场面制作,即使千军万马都奔来了,却依然无法抵达观众的内心。我非常自信,自己比AI有血肉、有情感、有温度、有生命力、有灵魂、有思想——它哪里有我个体生命的曲曲折折,怎么可能写出一个时代人、社会人、人类人所饱尝的喜怒哀乐、生死乱离呢?故此我坚信,凡是涉及人的精神性、创造性的劳动,没有灵魂的机器作家,永远也取代不了一腔热血的真我。
其次,对于全盘依靠AI的“写作”,或是半人半机的“写作”——即在AI作文的框架上略施修改,再往里加些个人的故事和议论之类,我的态度是,自己绝对不会这么做。写作应该是诚实的、艰苦的、呕心沥血的劳动,怎么可以不劳而获呢?所以,但凡不是出自我自己灵与肉的任何一个字,都永远不会从我这里流出。
最后,我并不反对继续在技术上探索“人机共创”,但愿“他+它”们能成功地创造出新的写作方式,给人类文明留下展示着21世纪最高水平的文学名著。祝福“他+它”们成功!
(据《光明日报》 作者:韩小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