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吐蕊,嫩柳抽丝。这生机盎然的春天,也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洛阳经济的写照。
新的一年,怎样使洛阳的工业优势、科技优势得到有效发挥;怎样彻底打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偏低的“瓶颈”;如何进一步改善依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热议着这些涉及深层次矛盾的话题,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焦点汇集到了一处——找准着力点,实现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跨越。
着力点之一:让“制造”成为“智造”
连续36个月保持20%以上的增速。去年,高速增长的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8%。
工业兴,则洛阳兴。
作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协调部门的负责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孙海献认为,打造经济强市,必须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上下工夫,要突出项目带动,着力抓好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六大产业基地建设。
今年,我市将重点推进84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这些项目都有极高的科技含量:中信重机公司的“新重机工程”,堪称企业建厂以来最大的系统工程,它是在现有装备能力基础上,构建的一个更高层次的制造工艺体系,使企业进入国际同行业第一梯队。
另外,还有中铝洛铜年产10万吨高精度电子铜板带项目,中色科技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基地扩建项目等等。
许多来自企业的代表和委员都认为,实现从“制造”到 “智造”的转变,用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市政协委员张亚楠来自民营企业,他建议,今后所有新上项目必须进行节能审核,“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为先进产能腾出更多空间”。
着力点之二:让第三产业成为新亮点
数据显示:去年,游客在洛停留时间由过去的1.5天延长到了2.5天;全市新增商业营业面积13.75万平方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但与全国同等城市相比,我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仍然偏低。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能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而且最终将使一个城市更加繁荣,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市人大代表、洛阳全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全福深有感触地说。
市政协委员、商务局局长雷清认为,从当前外商对华投资的主要动向来看,服务业正成为外资流入的新热点,世界零售企业50强,已有70%在中国抢滩登陆,以家乐福为例,其将保持每年在华开设12到15家新店的增速,其中1/3的新店将落户中西部地区。
“连国外的竞争者都来抢占这一巨大的市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很多代表、委员纷纷为提升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出谋划策:
——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餐饮、休闲、商贸等服务业的融合,着力打造历史文化之都、休闲度假之都和国际性旅游城市,使洛阳成为更多游客的首选地和目的地。
——重点抓好关林商贸城升级改造等一批商业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涧西、西工、老城和新区商业中心。
——积极鼓励商贸企业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努力扩大农村消费。
——以“建设和谐社区”为载体,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医疗卫生、商贸流通、健身娱乐等服务业向社区延伸。
着力点之三:让更多的外来投资为洛阳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大力招商引资的开放带动战略,曾给洛阳吸引来许多大项目、好项目。
如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形成新的开放格局,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事关我市未来经济发展大局。
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当前,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领域不断扩大,国际资本继续看好中国市场,外商投资中国、投资洛阳的信心持续增强;另一方面,国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降低成本、开拓市场、减轻资源约束和能源压力,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这些都为我市发挥综合优势、积极承接“两个转移”提供了重大机遇。
市人大代表、西工区委书记李良龙说,要充分发挥洛阳大企业多、科研院所多、资源丰富、城市知名度高等优势,紧紧围绕农产品深加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资源合理有效开发、现有产品链条延伸等方面谋划招商引资项目,同时,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让越来越多的科技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项目在洛阳‘生根开花’” 。
本报记者 赵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