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谈会现场。 记者 高山岳 摄 |
|
昨日下午,我市召开政协各界委员代表座谈会,市党政领导与参加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各界人士代表坦诚交流,共商洛阳发展大计。会上,委员们围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想法,现将部分委员的发言摘登如下: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推进“科教强市”战略
九三学社洛阳市委副主委、河科大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肖宏滨
要实现“再造一个新洛阳,全面走在中原崛起前列”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定地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我认为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必须把加速科技进步摆到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来抓。二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放到教育工作的首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作用。三是要增加对科技教育的投入,要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社会投入体系,运用经济和政策的手段,形成多渠道投入的新格局。同时,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作,不断增大科技贷款的额度。四是要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并完善有序流动的人才交流市场。五是实施“科教强市”战略,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坚持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建立和完善各级科技、教育奖励制度;建立和完善科技人员贡献和报酬挂钩的分配机制。 (本报记者 李江涛 整理)
洛阳应该有
自己的创造力开发公司
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王文英
据统计: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世界49个主要国家中排名第28位,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我认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建议洛阳应该创办和组织自己的创造力开发公司,推进“头脑企业”的兴办,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平台。
这个公司应由技术专家、企业家、教育家、心理专家等人员组成。 其服务范围是:在创新领域为政府收集、整理、分析科技信息, 在核心和敏感领域向政府提供政策咨询, 向社会传播、扩散科技信息, 为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国家政策法规的培训和辅导, 根据政府的发展计划对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开发和研究进行指导。
“头脑企业”还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对创新技术、发明专利、技术信息实施保护与沟通,促进科技成果从高校、科研机构到企业商业化的转化。
(本报记者 赵志伟 整理)
搞好城市规划设计
提升我市城市品位
洛阳新区歌剧院处长姚风雷
要实现再造一个新洛阳的宏伟构想,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我从三方面谈谈对城市规划的想法:
一、做好博物馆、图书馆和展览馆三馆规划,体现历史文化内涵。三馆建设是一个城市品位高低和发展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特别是新博物馆建设要和隋唐城大遗址保护相结合,选址应围绕以火车站-东周文化广场-电视塔-市政府-火车南站为脉络的“时代轴线”,或以应天门-定鼎门-龙门为脉络的“历史轴线”展开,要建成我市的标志性建筑。
二、做好商业网点的规划,加快特色商业街的建设。我们的新城市规划要考虑高品位商业网点建设。在规划城市商业网点时,要以方便市民生活为出发点,以优化市场布局为主线,促进城市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要高品位规划建设好配套齐全、设施完备的商品房住宅小区。在规划住宅区的建设时,要综合考虑教育、卫生、商业、物业、社区管理的综合配套。 (见习记者 邓超 整理)
政府应重视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洛阳市机电集团涧西公司经济师谢彬
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如何?河科大联合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和市统计局成立课题组,抽取了我市不同层面的17家企业做了专项调研。经过调研,课题组认为我市企业存在科技人员较少、科技活动经费来源的多元性不足、自主创新强度与国际水平相去甚远、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水平较低、产学研合作尚须加强等问题。
建议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多元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政府财政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健全科技企业贷款和信贷担保制度;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专业服务市场,大力鼓励和推动金融、法律、会计、信息和人力资源等专业化服务的发展。同时,政府应关注和扶持种子期和幼苗期的科技型企业的成长。此外,应开展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产学研活动。而且,从目前洛阳的情况看,企业科技创新应重点研究开发先进装备制造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从而提升洛阳市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报记者 温燕 整理)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民盟洛阳市委副主委、河南科技大学博士魏世忠
近年来,由于存在着择校风严重等问题,我市群众对教育资源的平衡极为关注。为此,我们建议我市应进一步在市级财政教育投入的总量上做“加法”,向农村学校和市内的薄弱学校倾斜,首先做到雪中送炭,然后再考虑锦上添花。
应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可以借鉴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地区的经验,建立教师定期交流制度,让教师在一定范围内流动。同时,制定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城镇离退休优秀教师自愿到农村薄弱学校和贫困地区任教的优惠政策,以及建立起市、区党政领导对口与农村学校的联络指导制度。
要切实解决好大班额问题,要严格限制招收“择校生”的学校和人数,没收学校违规收取的“择校费”,用于支援薄弱学校,要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整合名校和非名校资源。 (本报记者 李江涛 整理)
加强职业学校的
综合力和竞争力
农工党洛阳市委副主委刘宏平
实现“再造一个新洛阳,全面走在中原崛起前列”的宏伟目标,急需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最近,我们就职业教育问题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和一些技校进行了调研。
我市职业学校存在布局不合理,办学经费短缺、规模偏小、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必将影响到洛阳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建议我市有关部门抓紧修订并组织实施市区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方案,并组建1到2所大专层次的高职高专院校,增强我市职业教育院校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对职业学校的指导,改革课程体系和教育过程,建立符合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促进资源共享,推动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同时,市财政应增加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支持,加强并完善职业学校先进单位、优秀教师和学生助学金、奖学金等激励机制。 (本报记者 温燕 整理)
发展民营企业
就是解决就业问题
洛阳市锦华学校校长智锋
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鼓励、引导人们到民营企业就业,是解决目前严峻就业形势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不仅要提供就业岗位,而且要营造促进就业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要给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以优惠的奖励扶持举措,例如:免税减税、定期表彰企业法人代表等,坚定他们办好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的决心;同时要引导就业人群树立科学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到民营企业工作。
高品德、懂技术、熟操作的技术工人是职场最吃香的群体。政府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再就业者提供更多的技术培训机会,使无业者由单纯的劳动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同时拨专款给职业学校,特别是减免民办职业学校贫困生的学杂费,使人人都有上学学技能的机会。
下岗工人再就业、农民工就业都应在社会保障范围内与城镇职工一样享受“三金”待遇。劳保部门要重视民企这一块,主动上门服务,织密就业保障体制网。 (本报记者杨寒冰 整理)
农业发展要科学化
商业化集约化产业化
市农业开发办主任张荣真
传统农业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发展现代农业才是我市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其特征是:科学化、商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
目前我市基本情况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弱,农民收入偏低,主要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水浇地面积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受自然影响较大;农业生产仍延续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链条短,产业化水平低。
我建议,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尽可能落实国家投资农业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台多项优惠措施扶持其发展,进而带动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开通鲜活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见习记者 邓超 整理)
提炼文化精华
彰显洛阳特色
洛阳欧陆家居有限公司董事长董雅福
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光辉和灿烂,但问起洛阳的历史文化精华在哪里,洛阳的特色是什么?恐怕很多人难回答上来。
建议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专家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提炼出洛阳历史文化的精华,来促进洛阳的经济社会发展。我认为,对洛阳历史文化精华的发掘,可以从现有的已发现或掌握的历史文化中去提炼,还要不断地从未发现的和未掌握的历史文化中探索。
我们应该多搞一些创意新颖、影响面广的文化活动,以提升影响力。作为千年帝都,洛阳可挖掘的东西太多,洛阳有实力也有资本运作一些具有全国影响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历史文化活动。我们要用洛阳的文化特色促进洛阳经济发展,用洛阳的文化特色为构建和谐洛阳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报记者 李江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