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2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以“膜”制“核” 除污解危
洛阳飞机场 联合演练迎接国际航班
我市又添“新绿”
把洛阳工业园区 建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名车展车模大赛报名火爆
中青班开展 “明礼诚信”实践活动
简 讯
读客广告
我市召开老促会会长座谈会
6月30日前建成社区警务室
花会未开幕 赏花客已至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7 年 3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以“膜”制“核” 除污解危
    当核事故发生或核恐怖袭来时,“剥离型膜体大面积压制去污法”能快速将颗粒状核辐射污染物吸附,并快速压制、分解。驻洛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因此项发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面膜因其具有清洁、保湿、美白、营养等功能,成为现代女性的美容佳品。而当“面膜美容法”用于核事故或核恐怖应急处置时,其清洁“魔力”同样非同一般。

  在日前揭晓的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驻洛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凭借“核事故和反核恐怖应急装备及压制法污染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这一研究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奖研究课题的最重要内容——“剥离型膜体大面积压制去污法”获得国家专利。

  “剥离型膜体大面积压制去污法”指当核事故发生或核恐怖袭来时,膜体原材料能迅速将颗粒状核辐射污染物吸附,并快速形成膜状,然后机械装备将膜状物进行压制,将污染物从膜体上快速剥离,运送到特定地点后进行销毁等处理。

  一场人类灾难,让三所人立下壮志

  1986年4月26日凌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猛烈爆炸,造成8吨多强辐射核物质泄漏,周围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事故发生后,发生爆炸的4号机组被钢筋混凝土封存,电站周围30公里以内的地区被定为“禁入区”(即所谓的“死区”)。

  如今20多年过去了,这场核事故造成的生态灾难后果远未消失。据估测,事故的后果还要经过一个世纪才能完全消除。将核泄漏事故称作“核魔”,一点也不夸张。

  现代战争不再以夺取一个个城堡为胜利的标志,而主要以摧毁重要军事、经济目标为主,核电站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设施,是现代战争打击的重要对象之一。核恐怖,也是现代国家不能放松警惕的一大潜在危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效解决核战争、准核化战争条件下战场的放射性污染问题,提高我国民用核设施泄漏事故以及核辐射恐怖事件的应急处置水平,保障我国战略核武器库的安全的想法,就在三所人的心里扎下根来。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处理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沥青法”是运用飞机大面积喷洒沥青,将受辐射污染物体的表面进行“封锁”。“铲土法”是掘地三尺,将受辐射污染的地上物体进行掩埋。“水洗法”是工作人员罩上厚厚的防辐射服,用水枪对受辐射污染地段进行冲刷。但是,这些“救治”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人的自身安全也很难有保障,而且也不是一种根除辐射污染物的好方法。

  当时一种并不怎么常用的“压制法”,引起了三所人的注意。但是,怎样将强辐射污染物聚集、吸附,却是一个一直解不开的难题。

  历经10年磨砺,而今利剑在手

  经过近10年对小面积“压制法”的不断试验后,研究员王天运博士1996年提出了“剥离型膜体大面积压制去污法”的想法,欲将“面膜美容法”应用于科研实验。

  1998年,“剥离型膜体大面积压制去污法”理论体系日趋完善,并初步取得实验成功。

  2001年3月,在军事演习中,“剥离型膜体大面积压制去污法”获得成功运用,受到参演首长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2001年7月,“剥离型膜体大面积压制去污法”进行数字模拟仿真,取得成功。

  2001年底,“剥离型膜体大面积压制去污法”形成实用化应用技术。

  2004年,三所与相关单位合作,完成装备实验研制,并使装备小型化,最小装备宽度不超过700毫米。

  2005年至2006年,研究人员对实用技术进行精细化分类,根据不同应急状况,研发不同材料装备,科研成果转向民用化。

  好成果出自好团队

  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1963年1月在北京成立,1966年2月迁至洛阳。

  三所成立以来,先后完成400多项科研任务,获奖3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264项。目前,这些成果都直接应用到了国防工程和人防工程建设中。

  同时,该所还积极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将部分科研成果转向民用化,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承担“剥离型膜体大面积压制去污法”项目研发的去污效应评估组,更是三所一支精干队伍,主要担负去污材料研究、装备技术升级、反爆炸恐怖袭击研究、日遗化学武器处置防护、技术培训等任务。

  近年来,该项目组先后完成了9项科研课题的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申报并通过受理的发明专项4项。他们研发的多功能喷洒车、膜体回收车等作业机械,现已列入军队装备。

  在“剥离型膜体大面积压制去污法”项目研究进行的10年中,项目组成员全身心投入科研实验。在偏僻崎岖的山路上进行测试,是他们的家常便饭。研究人员一边搞科研,一边当“民工”,节约一切开支,计划1000多万元拿下的研发项目,最终以300万元的成本“攻”了下来。

  “剥离型膜体大面积压制去污法”得到了22位院士的高度评价:“该技术具有去污率高、废物量小、无二次交叉污染、作业率高、效费比高等特点,填补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整体上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谈起10年来的艰辛,项目组组长王天运说:“‘剥离型膜体大面积压制去污法’研发成功,是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三所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虽然吃了不少苦,但能为人民造福,我们心甘情愿。”

  

  本报记者 杨寒冰 通讯员 武华民 谢方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