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27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当今最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项名为“汽油组成满足欧III排放标准并增产丙烯的催化裂化工艺”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及人员是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和该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催化裂化技术专家郝希仁。
一项变废为宝的成果
今年65岁的郝希仁,性格开朗、随和,当谈起他获奖的这项研究成果时,深邃而兴奋的目光中透出对自己事业的热爱。
据有关部门测算,大城市的机动车尾气约占大气污染物总排放量的50%,而尾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的“罪魁祸首”便是烯烃。这种物质从机动车排出后,产生光化学反应,成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汽油里的烯烃含量越高,燃烧汽油排放的废气所造成的污染就越严重。
由于我国原油普遍比较稠,用催化裂化技术对石油进行加工提炼,是最佳的选择,但唯一的缺点是汽油燃烧后污染物含量较高。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催化裂化技术也面临新的挑战。
从2000年开始,郝希仁作为成品油质量升级攻关组主要成员,对国家权威科研机构提供的工艺进行了大量的核实、技术开发、研制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郝希仁及其攻关组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开发的“MIP催化裂化工程技术”有效地降低了汽油烯烃的含量,使之达到欧III排放标准所规定的18%以下。当年,首次采用该技术的高桥石化3#催化装置,生产出了清洁汽油组分,为汽油低成本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郝希仁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他又着手改进和完善这一技术,在降低汽油中烯烃含量的同时,增加高附加值、市场紧缺的丙烯的产出率并取得成功。2003年,他研制的“MIP-CGP”技术成功应用于镇海炼化1#催化裂化装置,每年增加效益3亿元。目前,他的这项技术已在全国16套装置中推广。
三十八年磨一剑
在接受采访时,郝希仁笑谈自己“三十八年磨一剑”:1964年从太原工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工作;1970年至今,一直从事催化裂化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从没有干过别的工作。
心系一处,苦心钻研,确实成就了郝希仁。38年中,郝希仁参加过多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研发,他主持完成了蜡油催化裂化、重油催化裂化、催化裂解等海内外40多个炼油厂、50余套装置的工程开发和设计。他主持完成的我国规模最大的300万吨/年蜡油催化裂化装置,能耗、操作性能均达到了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获得了第十届全国优秀设计银奖;主持完成的大连石化35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解决了世界级大型装置处理重油的技术难题。
荣誉是对成绩的肯定。目前,郝希仁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优秀设计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优秀设计奖5项,申请专利10项;获得了中国石化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管理专家、国家劳动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等称号。去年底,郝希仁成为国家建设部命名的第5批27位“国家设计大师”之一。
成功的一种态度和三个前提
“任何人都必须有一个施展抱负的舞台。”郝希仁说,“我有幸生在这个时代,碰巧在这个行业,遇到一位好老师、一批重用我的领导和那么多志同道合的同事……这么多机缘巧合才使我干成这一件事情。所以,不能把功劳都记在我一个人的头上,缺了谁都不行!”问起郝希仁成功的秘诀,他首先把功劳归于社会。
在谈到个人的努力时,郝希仁说,成功需要一种态度和三个前提。搞科研必须保持非常平静的心态:“心不静杂念丛生,就啥也做不好了。尽量少露脸,尽量少出声,才能平平静静做自己的事情。”
除了心态,还必须有三个前提。一是打牢基础。参加工作以前,从小学到中学、大学所学的基础知识许多要倒背如流,否则,在工作中就不能灵活运用。他常能一点不差地背出几十年前大学课本上的化学公式。
二是补充知识。搞科研,知识一定要广博,补充知识要尽早开始。郝希仁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看课外书,各种书籍他都看,家中书房、客厅、卧室随处放着书,最喜欢中医和武侠小说。他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中医不治病,它治人。人体内部达到和谐状态,人就是健康的。从中医里学到了辩证法,从武侠小说里学到了逻辑和思维方法。”
三是不存疑处存疑。“桌子是方的,为什么?做个圆的不行吗?”“越重的物体落地越快,不一定吧?”……搞科研,能对人们自认为天经地义的东西提出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实现了突破和超越。
郝希仁按照自己的治学和工作方法,在他所从事的技术领域达到了少有人及的高度。尽管已经退休,但他永远向前的精神与劲头仍不减当年。他目前主持着阿尔及利亚等10多个催化裂化新建及改造项目的设计工作,致力于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催化裂化技术推出国门,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石文禹 通讯员 李建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