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新基民们,是不是该冷静想一想,什么是自己的投资之道呢?
——摘自《南方周末》相关文章
在去年嘉实基金创出一天募集419亿元的纪录后,为防范风险,证监会已要求各新基金一改以往先到先得的做法,采取类似抽新股方式的比例配售制,同时亦限定每只新基金最高只能募集100亿元,务求令火热的基金市场降温。
然而,此举似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限量发售的基金反而成了更加抢手的“奇货”。
3月5日,信达澳银基金公司发行的第一只基金信达澳银领先成长,仅仅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募集了83.34亿元。而紧随其后发行的汇添富成长焦点、中海能源策略都在短短一天内就因认购踊跃而提前完成发售。
4月10日,上投内需动力限量100亿元发行,结果是当天发行,当天结束认购,认购资金达到了创纪录的900亿元!
在越来越多的基民庆幸自己下手早,早分得了一杯羹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在单纯看涨的心理促使下开始由准基民变成基民。大家的投资力度不断加码,从开始试探性的几千元,到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有人将房子抵押举债买基金,还有的老人将养老钱拿来买基金。
大家都相信基金只赚不赔的神话!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基金业的大发展是好事。它促使大量偏股型基金以机构投资者身份进入股市,而基金经理专业的眼光和注重基本面的操作手法,有助于对上市公司进行存优汰劣,挤压股市不良资产。但专家提醒基民,在基金市场运行平稳的国家,基金的年收益在8%至20%都属正常,许多人买基金是为了养老。同时,无论基金“神”到什么程度,它都不过是一种理财产品而已,而且基金也存在风险。
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据报道,2001年9月11日是华安创新基金认购的第一天,在我国一些城市,很多投资者甚至提前两天来到银行门前排队抢购。不过,令人感叹的是,股市从当年2200多点的历史高点,步入了长达5年的熊市。包括华安、南方、华夏等基金,无一例外跌破面值。2005年上半年,一度有超过半数的开放式基金跌破面值,融通深证100、金鹰成份股精选等多只基金都跌至0.7元至0.8元,跌幅达到20%至30%。
国际注册金融理财师王韶华说,以前,银行的工作人员需要花大力气引导客户购买基金以增强理财效果,如今,他们却要阻止一些客户的不理智疯狂购买行为。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收益和风险是形影不离的兄弟。而基金只是一种理财产品,与股票相比,它具有专家理财的优势,但不能说它完全没有风险,只不过通过长期持有的方法可以有效化解绝大多数的风险,但净值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
王韶华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投资者,一方面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拿来买基金,更不要举债买基金,另一方面应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理财目标合理安排基金的投资比例。此外,还要认识到,基金是一种适合中长期投资的理财产品,不要频繁进出基金市场,这样才能真正尝到基金理财的甜头。 本报记者 温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