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0月的一天,在湖南郴州附近卜里坪大队范家坳小队插队锻炼的刘雅兰正从山上往下扛木头。远远地,她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向她走来。
这是刘雅兰的父亲。他从郴州市出发,步行3个小时来到女儿下乡的地方。父亲把一摞纸递给刘雅兰:“你想不想参加高考?我给你带了些复习资料。”
日前,在中铝洛铜管棒厂的一间会议室里,刘雅兰讲述着当年参加高考的每一个细节——
刘雅兰下乡的村子是整个大队最贫穷、海拔最高的一个自然村。1975年,不满17岁、带着有一天当医生梦的她来到这里插队。泼辣能干的刘雅兰第二年就当上了妇女队长和记工员。“村里没有通广播,几乎与外界隔绝,我们成天就是修梯田、插秧,战天斗地。”
父亲带来的好消息在刘雅兰的心中激起波浪。这个湖南省重点中学郴州一中的“数学尖子”仿佛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曙光。
当时,距离高考仅剩不到两个月时间。刘雅兰拼命了,每天晚上下工后她都复习到深夜两点,睡3个小时就又起床上工了。
1977年的高考是在12月份进行的。刘雅兰至今仍记得,那一天的天气特别阴冷:“考试前三天我就紧张得睡不着觉了。”
那年高考,5门课平均达到52分就能上大学,刘雅兰的平均分数是76.5分。
曾经有人问她: “你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复习好功课并考出高分?”
刘雅兰笑答:“高考考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检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刘雅兰被当时的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材料系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录取,终于成为一名大学生。那年她19岁,班里最大的同学已经32岁,孩子都上小学了。
在美丽的岳麓山下,刘雅兰度过了难忘的大学生涯。
1982年大学毕业,她和几名同学被分配到了洛阳铜加工厂。“我们是1983年2月15日来厂报到的,不久就赶上了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后来,厂里的同事打趣道:“是牡丹花太美丽了,最终把刘工留在了洛阳。”
从普通技术员,一步步干到拥有千余名职工的分厂技术副厂长,刘雅兰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洛铜。
面对记者的采访,刘雅兰说自己已经没有什么遗憾:“当医生的梦,女儿帮我圆了。2004年,我女儿考上了石家庄白求恩军医学院,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
“那么,对1977年高考您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刘雅兰略一沉思——“感谢邓小平!”
我分明已听出了后面的潜台词:正是从这年开始恢复的高考,给了千千万万刘雅兰一个“个人奋斗的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平台”。
本报记者 赵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