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大鼓的书目分传统和新编两种,解放后至今创作的反映近代与现代生活的为新编书目,以古代生活为题材的为传统书目。与传统书目相比,新编书目因为夹杂了太多为政治服务的成分,生命力比较弱,某些书目只是在某个特定时期红火一阵,时过境迁,也就随之消亡。倒是传统书目,因其深入人心的教化作用而长盛不衰。
五、书说人生百味
细说传统书目又可分为三类:一是公案、剑侠、演义、神话一类,如《包公案》、《刘公案》、《小八义》、《济公传》等;二为歌颂贤、孝、贞节,鞭挞嫌贫爱富等行为的劝世书,如《鞭打芦花》、《郭举埋儿》、《刘方舍子》、《三女婿拜寿》等;三是反映大众生活,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书,这类书以小段、书帽为最多,如《偷石榴》、《尿床王》、《小黑驴》等。
公案、演义一类的鼓书,大都是从别的艺术形式中移植过来的,比如戏剧。有些内容已留传了上百年,几乎是妇孺皆知。
劝世一类的鼓书则直接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翻版或艺术再现,其无可伦比的贴近性使它更受大众的喜爱。书中所表达的对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有些已经直接成了人们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它的教化作用,至今还在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心中根深蒂固。
采访中,陆四辈老人说了一段《鞭打芦花》,故事梗概如下:闵员外前妻去世,留下一子志谦,员外续娶周氏,生下闵化、闵安兄弟两个。周氏待子亲疏有分,大冬天做棉衣,两个亲生儿子棉衣里填的全是好棉花,志谦棉衣里装的却是芦花。一天,员外带志谦与闵化一同到南庄会友,时至严冬,天上鹅毛大雪纷飞。途中志谦叫冷不迭,员外恼其无礼,夺过车夫手中鞭子扬鞭就打,一鞭下去,衣服开裂,露出里面芦花飞如雪舞。员外问清缘由喝令打道回府,召来周氏要休此妻——
老员外把休书扔到地,
马上叫周氏离门前,
闵志谦忙把休书来拾起,
他跪着来到爹爹面前,
满眼落泪开了口,
再叫声爹爹听心间,
我能叫母在一子苦,
我不叫母去三子单,
你把休书来收起,
我为你磕头行孝到百年。
陆四悲老人说得投入,声情并茂,全不知身边唯一的听众已是热泪盈眶,心潮澎湃。
解放后的新编书目,因为配合政治形势,大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偃师采访,几位鼓书老艺人给我们举例作了说明,解放初期的《戒大烟》、《土地回老家》,“三反五反”时的《王青云检举大奸商》,大跃进时的《李老三修渠》,“四清”时的《卖羊羔》,文化大革命时的《刘英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的《松树湾》等,这类书目大都不长,虽然政治气息过浓,但也不乏精彩之作,《李老三修渠》就是其中之一。它讲的是邙山古来缺水多旱,高级合作社成立后,上级决定修邙山大渠,引水上山,溉田利民。战前动员大会上,瞎子李老三要求参战被劝回,后来拗不过他的一片赤诚,社主任终于答应他上山抬土。书中有如下描述:
老三抬土把活干,
筐筐装得冒着尖,
上上下下如走平地,
健步如飞抬得欢,
小伙儿们一上午抬了九十九,
李老三一上午抬了一百三,
众人声声齐夸赞,
都说老三不简单。
说瞎子比年轻人抬得还多,有点夸张,但作为对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精神的赞扬,却一点也不算过分。此书末了这样结尾:
有人对新鲜事物看不见,
光打自己小算盘,
有眼不往远处看,
和瞪眼瞎子无二般。
瞪眼瞎快睁眼,
学学邙岭李老三。
“学学邙岭李老三”,即使在今天,这样的点题,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李老三修渠》由程文和创作,并于1958年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后被收入省文化厅、省文联编辑的《河南十年曲艺选》。
新编书目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著名中长篇小说和戏剧改编的曲目,如《林海雪原》、《红岩》、《儿女风尘记》、《黄河激浪》等,在“文革”时期,当传统书目遭禁的时候,是它们挑起了河洛大鼓的千斤重担。
至于“文革”以后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虽也有新编书目上演,但少有佳作出现,到现在更是每况愈下,书都没人听了,谁还去写呀! ⑤
□记者 陈旭照 通讯员 李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