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书院
前些时,借出差到无锡之机游览了仰慕已久的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的两处建筑使我倍感亲切。一处是学舍上的砖雕门额“洛闽中枢”,一处是道南祠。洛指“洛学”,即北宋二程(程颢、程颐)之理学,二程兄弟为洛阳人。闽指福建朱熹“闽学”。中枢指重要部分或中心部分。此处喻指东林书院创办人宋代杨时系二程高足,他对宋代理学南传作出了重大贡献,将“洛学”南传后,成为“闽学”鼻祖。其弟子朱熹更是理学集大成者。由此看出,程朱理学的发展,杨时就是“中枢”,是桥梁。
道南祠,是明代万历年间为书院创始人杨时及其弟子而建的祠堂。杨时南归故里时,其师程颢目送他远去,说:“吾道南矣!”故取“道南祠”,意将理学传之南方。“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典故讲的就是杨时尊师重道的情景。
东林书院创建于公元1111年,是北宋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之所,后废。1604年,由无锡顾宪成、高攀龙等人捐资重建,并在此聚众讲学,着意培养人才,强调立志做人;注重社会研究,提倡实际学问。讲学之余,还讽议朝政,针砭时弊,一度成为当时江南议论国事的中心。东林书院因明末东林党人而蜚声遐迩,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家喻户晓。
东林书院建筑布局采用“左庙右学”形制,左边建有祭祀建筑道南祠堂等;右边为讲学建筑。另外还有藏书及生活用房等。整座书院,粉墙黛瓦,石坊高耸,松柏苍翠,环境幽寂。走进简朴、典雅的东林书院,仿佛感到一股浓郁书香迎面飘来。
进入大门,一座牌坊屹立。牌坊两面分别题刻“东林旧迹”和“后学津梁”。其后,依次为书院主体建筑,有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两边房舍,左题“典籍”,右题“祭器”,是当年贮藏图书和祭祀器具的地方。
询问导游,方知“东林旧迹”、“后学津梁”之意。明代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把持朝政,将朝廷与东林学者有联系的一大批正直官员统统称为“东林党人”加以迫害,东林书院亦被拆毁。清代乾隆年间又按原样在原址上修复,故题“东林旧迹”。后学,是后来的学者、弟子对前辈的自谦。梁津,即渡口、桥梁。清人题“后学梁津”于石坊之上,寓意东林书院为学人传授知识、锤炼气节情操之地。
相传东林领袖顾宪成年幼时与弟允成在河旁家中室内朗诵经书,当时微风细雨,其启蒙业师陈云甫乘船路过,触景生情,吟出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老师让顾宪成即兴应对,顾宪成稍加思索,马上脱口应对出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此,这副脍炙人口的名联广为海内外人士传诵。它也正是东林学者关心国事、躬行实践、讲正学、讲正气及热忱的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其倡导的“实学以救国”、“视天下为己任” 的东林精神绵延流传四百余年而不衰。
离开书院,经过牌坊,凝视“东林旧迹”,我心头一热:追根溯源,久负盛名的东林书院,却源之洛阳。我这个洛阳人油然而生了几分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