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2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谋划深远 组织严密 成效显著
洛阳市城市规划局重要建设项目公示
洛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西工分局责令未年检企业限期年检公告
招生广告
蔬菜产业,何时丰盈居民菜篮子
市领导到洛龙科技园 察看在建项目
投资者重拾信心 沪指大涨248点
计划生育工作使全国少生4忆多人
动物伙食标准水涨船高
有不正常价格行为,严惩!
干群齐上阵 共谱和谐曲
简 讯
更 正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8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蔬菜产业,何时丰盈居民菜篮子
——我市蔬菜生产供应现状扫描
  蔬菜生产与供应,是关系居民一日三餐的大事。近来,由于猪肉等价格上涨较快,蔬菜价格也呈现上涨趋势。一时间,关注菜篮子、平抑物价、保证市场供应成了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采写了这篇反映我市蔬菜生产与供应现状的报道。

  近郊蔬菜只能满足全市40%的需求

  初秋的菜地里,一座座大棚伫立着。除了棚架上部分晚种的黄瓜、苦瓜和丝瓜,藤蔓发达、叶子碧绿外,基本上看不到什么蔬菜了。

  村民杨素芳手持铁锹正在翻整自家的3分芹菜地,准备种大蒜。这位成天忙于田间的菜农说,现在进入蔬菜生产的“秋淡”季节,全村的菜地都暂时闲下来了。稍等个十天半月,村民将开始平整土地,种植包菜、蒜苗、大白菜、萝卜等,供应整个冬季和“双节”蔬菜市场。这是记者16日下午在洛龙区李楼乡蔬菜种植基地——北王村了解到的。

  该村党支部书记史双明介绍,多年来,北王村1700口人对仅有的800亩地精耕细作,已经成为我市闻名的蔬菜种植基地。

  而目前,像北王村这样的专业蔬菜种植基地越来越显得“珍贵”:随着洛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洛河北岸的蔬菜地不见了,洛河以南的大片蔬菜基地也大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马路、耸立的高楼。如今在近郊,蔬菜基地主要集中在李楼、白马寺、安乐及丰李的部分村庄,这些区域成了市区140多万人口菜篮子的直接供应地。

  这些区域的供应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洛阳居民的需要。占地300亩的中原蔬菜批发市场,承担着全市90%以上的蔬菜供应任务,其总经理李建军介绍:从市场组织的菜源上看,每年的4月、5月、6月、7月主要是洛阳近郊的蔬菜,8月、9月、10月、11月主要是山西、陕西、四川的蔬菜,12月、1月、2月、3月主要是广东、广西、海南、山东的蔬菜。从月份分布上可以看出,一年中,洛阳本地生产的蔬菜能够集中、大量供应市场的仅4个月;从全年的情况看,洛阳近郊生产的蔬菜只能满足洛阳市场40%的需求。

  蔬菜种植面积与城市人口不匹配

  洛阳山区、丘陵多,适宜种蔬菜的土地面积相对狭小,长期以来一直供不应求,属于蔬菜缺口城市。

  市蔬菜办主任王云亭回顾洛阳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时说,国家规定,近郊蔬菜种植面积必须达到所供应城市人均0.35分至0.45分地。近20年里,我市蔬菜种植最多的时期是1995年前后,那时市区人口90万左右,而近郊菜地则高达4.5万亩,人均0.5分菜地。但是到了今天,市区人口增长到140多万,蔬菜种植面积应该随着城市人口增长而增加,稳定在6万亩至6.5万亩,才能基本保证居民蔬菜供给。而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市近郊菜地锐减到不足3万亩,整整缺少了一半的面积。这是当前制约我市蔬菜生产与供应的最突出的问题。

  王云亭还介绍,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市为了应对“春淡”、“秋淡”两个蔬菜供应短缺期,政府采取措施提高豆制品厂、酱菜厂的产能,生产豆芽、豆腐、各类酱菜投放市场,对市场供求进行调剂,保证居民生活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蔬菜供应是“大市场、大流通”,一切供求放手给了市场。但市场机制也有缺失,如果各个城市都本着依靠市场、主要凭靠从外地调入蔬菜来保障供应的话,全国哪还有蔬菜可以调运?因此,大力发展近郊蔬菜产业,应是解决群众吃菜问题的立足点。

  菜价上涨难催生农民种菜热情

  在北王村菜地采访时,正赶上村民杨晓明蹬着三轮车,拉一筐刚采摘的丝瓜路过,记者同他攀谈起来。

  “今年种了多少丝瓜?”

  “1亩地。”

  “总共能收入多少钱?”

  “能收600多公斤,按目前市场上每公斤1.6元算,毛收入是1000元吧。”

  杨晓明说,现在种菜赚不了多少钱。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种1亩丝瓜,买复合肥花了80元,买鸡粪等农家肥花了100元,棚架折旧费200元(建一座大棚需要5000元,使用寿命10多年。每年折旧按400元计,一年两季菜,每季折旧费200元),浇地的水电费50元,这几笔支出加在一起是430元。刨去支出,种1亩丝瓜纯收入不到600元,这还没算夫妻两个壮劳力几个月的田间劳作。

  史双明说,村民们现在有种说法:种菜不如打工。1亩菜地一年的收入除去化肥、农药、种子、水电费、薄膜等成本,收入在几千元,而种菜需要两个人一年到头不停地忙。要是外出打工,每人每月挣500元,两个劳力一年就是1万多元。再说,种菜成本越来越高,打一眼机井及电缆、水泵等配套设施就需要1 万多元;种菜耗水量大,水电费也是一项不小的开支。

  现在菜价涨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是不是提高了呢?

  史双明说,菜价涨了,但涨价收益并没有传递到菜农。本来直销可以让菜农受益的,但由于运输成本加上摊位费、机动三轮车进城要办理的养路费等支出较大,菜农只好把蔬菜批发给菜贩,受益最大的是经营者而不是生产者。他举例说,每公斤小白菜在地头售价是1元,而市民从超市购买时,涨到了3元,在流通环节增加的2元价差收益,菜农一分也没得到。

  发展蔬菜生产,政府加大投入是关键

  发展近郊蔬菜生产,如何保护和提高菜农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要承担菜地建设投入,诸如打井、架设电线、修路、修渠等费用。现在农民是一家一户种植蔬菜,无力也不愿意承担这些投入。”史双明说。

  如何筹得这笔钱呢?

  王云亭说,这笔钱原来是有的。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加强菜篮子工作”系列文件的规定,我市同全国一样,一直在征收“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即对征用近郊菜地单位,按规定征收一定费用,用于新建菜地基础设施的配套和现有菜地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基金在2002年停征。近来,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等单位经过调查认为,征收“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城郊菜田,稳定蔬菜生产,平抑市场菜价。鉴于我市菜田面积锐减的严峻形势,希望有关部门早日恢复基金的征收。

  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在市蔬菜办看到一份介绍山东发展蔬菜产业的经验材料:山东的寿光、临沂、肥城等地的蔬菜生产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肥城市确立了以蔬菜生产为突破口的“农业发展战略”,编制规划、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发挥各专业协会的作用,生产的蔬菜不仅满足了当地需求,还大量出口欧盟、日本、韩国,成为全国蔬菜生产面积最大、加工出口企业最多的县级市。

  看来,蔬菜产业这篇大文章如果做得好,不仅能解决当地菜篮子问题,还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引擎。

   本报记者 石文禹 实习生 董淼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