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获悉:市杂技团部分演员将于9月、11月分两批赴韩国首尔,带着具有浓郁河洛风情的现代杂技节目,进行为期半年的巡演活动。
这是洛阳杂技走向世界舞台的一个信号。而市杂技团团长张国胜想的更多的是:在杂技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如何让洛阳杂技走出困境,重放光芒。
从民间绝活到舞台艺术
关键词:地摊、棚圈、大棚、舞台
中国杂技在春秋战国时已具雏形,汉代大盛,以后历代均有发展。
解放前,很多艺人都把杂技当成谋生手段,多以地摊形式在街头巷尾的集会上表演,有人称杂技艺人是“跑江湖的”。市杂技团艺术总监董玉林,就是曾经“跑江湖的”老一代杂技演员。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杂技迎来一个发展的小高潮,豫东等地的杂技艺人会聚洛阳,一时出现了众多杂技名家。虽然表演的还是传统杂技,但逐渐出现“棚圈”这种演出场所,即在地上竖起一圈木杆,四周围上帷幔,卖票表演。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7月,老城区文化馆史金来牵头,将洛阳几个杂技世家的老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我市第一个杂技团——前进杂技团。该团在繁荣我市杂技艺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高空飞车是团里的保留节目,除了在本市演出外,还经常到外地献艺。
上世纪80年代是杂技演出最红火的时期,“大棚”杂技悄然出现。“大棚”即桅杆结构、尖顶布幔式的演出场所。这个时期,杂技越来越多地登上室内舞台,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门类,演出场地常常是座无虚席。
辉煌背后的困惑
关键词:观众减少、演员缺失、节目陈旧
1994年,曾在前进杂技团当演员的张国胜,招聘演员组建洛阳市杂技团。该团1995年访问法国巴黎,进行文化交流;1996年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演出。2000年以来,该团多次到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高度赞誉。
洛阳杂技还在南国深圳“生根开花”。1999年,市杂技团王敬宇带领一个演出队到深圳市宝安区献艺。当地文化部门与王敬宇协商,于2000年9月以这个演出队为班底成立福永杂技团,这是深圳最大的专业杂技艺术团体之一。目前,该团演员达到160人,演出水平不断提高,多个节目多次在国内外赛事中获奖。
洛阳杂技在民间也很繁荣,孟津县原王良乡一带,至今保留着演杂技的习俗,村民自发组成小杂技团体,最多时全乡竟有40多家,这些杂技团体常年辗转于全国各地演出。
然而,同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一样,洛阳杂技在辉煌的背后,也有着重重困惑。
上世纪末以来,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杂技受到严重冲击,观众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观众太少,杂技演出市场日趋衰微。更让人担心的是演员缺失。近些年,我市许多杂技演员纷纷转行,甚至杂技世家的子弟也少有人再从事杂技表演,市杂技团学员队招生情况也不理想。此外,部分杂技表演依然停留在传统层面,不能满足观众需求。
洛阳杂技如何“突围”
关键词:夯实基础、创新理念、更新运作模式
杂技是否真的走向衰落?答案是否定的。
“杂技和体操有某些相似之处,”市杂技团艺术总监董玉林说,“现代杂技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综合学习和运用舞蹈、音乐、武术、美术等各种知识,夯实表演的基础,提高表演者的综合素质。”
张国胜认为:当代杂技展现的是一种美的艺术,体现了人类对自身潜力和创造力的挑战与张扬。因此,必须在创作中注入新的理念,结合洛阳历史文化,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节目,才能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例如,市杂技团近年编排的《神都舞魂》、《鼓震四海》等反映本土文化的节目,一上演就获得观众一致好评。
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百灵说,杂技艺术的兴盛还有待运作模式的更新,如借鉴东北、北京等地开设小剧场以弘扬二人转、京剧的形式,使杂技回归大众化的场所。另外,需要把洛阳城乡的杂技资源整合,并加强同河北吴桥等地的交流与合作,把杂技当成一个产业来做,才能形成文化品牌。
记者获悉,8月13日,日本雾岛市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加治义彬先生到市杂技团考察,商谈该团赴日演出事宜。这个消息,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洛阳杂技的活力。当然,杂技艺术的发展,还需要有关部门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