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赵红格教孩子发音。 | |
赵红格:无声世界的“扬声器”
“妈妈,妈妈……”赵红格蹲在地上,试图用夸张的口型使3岁的磊磊模仿自己发音。然而从小磊磊口里发出的声音却是“爸爸,爸爸……”
这两个词的口型太相近了。赵红格没有灰心,她拿起磊磊的两只小手,一只放在她的脖子上,另一只放在她的鼻子上。“妈妈”?“妈妈”!这一次,小磊磊终于说对了。
在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聚集着一群听力有障碍的孩子。他们具备发音的能力,可是他们听不到,于是,也就无法像常人那样说话。
针对每个孩子的特性,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老师们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教孩子们张嘴说话。教学的诀窍有二:一是重复,二是大声。
为了让学生说句子时语气能够连贯一点,赵红格或裁出小纸条,或点上小蜡烛,让学生对着小纸条或蜡烛慢慢吹气,增加气流长度。当学生第一次连贯地说出“老师,我爱你”时,刚强的赵红格禁不住喜极而泣。
卢燕:巧手“编”出语言童话
“今天,你们又有了新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昨日,在市特教中心学校初一班教室里,卢燕老师一边熟练地打着手语,一边轻声配合着口语。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一边争先恐后地用手语“回答”老师,一边嘴里“咿咿呀呀”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卢燕说,手语教学主要针对的是不能发音的孩子,他们能看到、听到,但不能张口说话,所以,需要借助手语表达。而手语教学需要音、形、意三结合。音,即发音;形,即实物,需要给学生展示实物;意,即含义,需要给学生讲述这个物体的特性、用途等。学生领会后,再用手语配合“讲”。
虽然每节课40分钟,卢燕的教学成果可能就是让学生学会了一个拼音、四五个词组,可是,看到孩子们由孤僻变得开朗,能熟练地运用手语交流时,卢燕的心里还是暖暖的。她说她由衷地热爱特教事业。
荀莉:“童真”世界的爱心妈妈
走进西工区培智学校的校园,记者看到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三五个孩子围着荀莉老师有说有笑:“老师,你今天真漂亮。”“老师,你今天穿的衣服真好看。”
荀莉秀气的脸上写满了笑意,她告诉记者,刚才那个夸她衣服好看的学生已经19岁了,可心理年龄顶多只有10岁,整个学校学生的心理年龄平均不到10岁。
荀莉在这所学校教书已经14年了,跟智障的孩子打交道也有14年了。
“爱是没有界限的,智障的孩子同样能感受得到。老师笑,他们也笑;老师不高兴,他们会变得像小鹿一样敏感、胆怯。”荀莉说,只有怀揣一颗真诚的爱心,才能真正走进这些孩子们的心中。
昨天下午的第二节课是音乐课,荀莉走进教室的时候,全班14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天真的笑容。荀莉一边弹琴,一边带着他们唱:“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本报记者 杨寒冰
左图为卢燕用手语表示“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记者 王振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