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的竹篓、竹筐,到风靡一时的“燕帘”,再到打入美国、日本、韩国工艺品市场的竹编花瓶、花篮、胸花等,洛宁县西山底乡孟村不少竹编能手,不仅编出了种类繁多的工艺品,而且“编”出了富裕的日子。
日前,我们一进村就看到大片青翠的竹林,几名村民正在村口忙着用竹篾编果盘。我们夸他们手艺好,他们却说:“这算啥,去杨守明家看看吧,那儿有好东西。”
到了杨守明家,他正忙着编花瓶。只见七八个已经编好的花瓶、花篮摆在一旁,式样精美,做工精细。一对仿古陶罐式的大花瓶,瓶身布满隆起的菱形图案,让人难以相信是手工编成的。
36岁的杨守明16年前开始搞竹编,那时只是编些粗糙的竹篮、竹筐到集市上卖,每年靠竹编能收入四五百元。2003年,县里派人到日本学习竹编新工艺,村里又把他们请来教村民,杨守明成了第一批学员。
杨守明说,家里祖祖辈辈编竹器,没想到竹编还有这么大学问,竹子还能派这么大的用场。他指着那对花瓶说:“这对花瓶不出家门就可以卖500元,卖的全是手艺。”杨守明接着介绍:“像这对花瓶,要选2年左右较嫩的淡竹,先破竹子,然后锯竹、刮青、破篾、刮篾,材料就准备好了。瓶身用0.1毫米厚、1厘米宽的竹篾,瓶口、瓶底用0.6毫米厚、0.6毫米宽的竹篾编成。”
杨守明说,编竹器都是在农闲的时候,仅这一项一年就能收入1万多元,家里还种着庄稼、养着猪,两三年间就盖起了5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听说村民郭保彩编得一手好竹器,我们又到他家。可惜的是,一件成品都没见到。他说,刚编好了20套果盘,昨天县竹编协会一下都收购走了。拿着编了一半的果盘,他说:“县里成立了竹编协会,负责收购竹器,我们只在家里编就行了,不用自己找销路。我们现在活都干不过来,外国人争着买俺编的竹器呢。”
村庄弥漫着竹子淡淡的清香,整洁而幽静。村民们说,在这个村看不到打牌的,听不到吵架的,农闲时都在切磋竹编技术,忙着编竹器挣钱。过去城里人说“时间就是金钱”,现在孟村的人也有了这样的观念。
一同前往的西山底乡副乡长焦洪涛说,依靠绿竹资源,村里从2003年起农闲季节聘请专家免费对村民进行竹编工艺培训,对竹编工艺品统一收购,并不断扩大竹园面积,满足竹编户需求。现在村里家家搞竹编,有46户专门从事花瓶、果盘等高档竹编工艺品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