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红康1969年出生于栾川县栾川乡双堂村。从小,他就想成为一个像“包公”那样的人,帮助百姓,造福乡里。如今,他正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理想。
常红康1993年8月到栾川县人民法院工作,现任行政审判庭副庭长。14年来,由他审理、执行的案件共有800多起,没有一起造成当事人不满而上访。他说:“老百姓万不得已才会迈进法院的大门,咱必须给人一个公平公正的结果。”
1995年6月,常红康和3名同事奉命拘传一当事人,这个人挥起柴刀向他们砍来。冲在前面的常红康躲闪不及,肩膀被砍了一刀,他一边向同事们大喊:“你们快闪开!”一边不顾一切去夺当事人手里的刀,当事人最终被制服,常红康的颈部又挨了3刀,衣服都被血浸透了,经过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
这件事没有吓倒常红康,却让他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他开始采取各种方式奉献社会。
1998年,他开始定期献血。为了能多献,他选择了采集血小板的方法,每20天就可以献一次血。由于当时县里不具备采集条件,每次献血他都要在半夜带上干粮,坐上到关林去的送货车,再辗转到市中心血站,献完血回到家通常已经是第二天夜里。这样坚持了两年,直到大夫说他的血小板量已经达到最低值,不让他再献了才作罢。他又开始献全血,每半年一次。9年多来,常红康累计献血量已达14300多毫升,被市政府授予献血金奖。
2000年6月,他通过网络结识了北京的一名医生,并共同组织了“让我们抱起手臂”大型公益活动,成功救助了一个8岁的白血病女孩。2002年,他又和两名外地的白血病康复者成立了“骨髓捐献协会”,使一名9岁的白血病患者获得救助。去年9月,他通过网络参与中华红丝带爱心活动,先后捐款近万元资助艾滋孤儿。
2003年开始,他与“捐书助教网”合作,利用周末收集图书,送到深山区,至今共为贫困学校捐书1万余册。他还多次组织在校大学生到三川、叫河、秋扒等偏远乡镇义教,每次光车费就需要几千元,都是他自己掏腰包。为资助一名贫困的山村女孩上大学,常红康两年来就花了1万多元。这些年,由他直接资助或通过他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已有200多名。
常红康家里基本上没什么积蓄。他说:“人活着不能光为了自己,要为亲人、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些事情。”本报记者 石蕴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