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运河邗沟段至今仍货船来往。 |
|
编者的话:中国大运河已列入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虽然还没有具体的申报时间表,但沿河城市都加强了相关文物及遗址的保护工作,积极准备相关资料。9月13日至15日,江苏扬州市委宣传部和扬州日报社组织了一次围绕运河开发与保护为主题的采风活动,邀请大运河沿线10座城市的10名报社记者前往扬州采访。洛阳日报社和开封日报社为河南的受邀媒体。
隋炀帝定都洛阳时,挖成了旷世工程大运河。大运河是如何形成的?它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它是如何保证全线航运畅通的?从洛阳三次下扬州的炀帝有何归宿?大运河现在和以后还有好“运”气吗?请看本报记者为您一一道来。
最长人工河流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它比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早两千多年。它在隋唐时流程2500公里,元代“去弯取直”后仍有1794公里,比巴拿马运河长20多倍,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
我从太多太多的文章中读到过中国大运河的伟大,然而,东都洛阳一带的运河帆影早已飘离人们的视野,我脑海里没有运河的形象图解,那伟大也只是一些数字,难以撞开情感的阀门。
我来到了运河航运依然繁忙的扬州,站在五六十米宽的古运河旁,流连在百多米宽新运河的大堤上,看滔滔河水从天际流来又向天际涌去,货船来去不绝奋勇争先,我深深地被震撼了,理解了它被誉为经济大动脉的价值。
我难以想象,这条通向东都、连接南北的宽阔大河,是千百年前一锨一锨挖成!
国家重点工程
距今1402年前,隋帝国新太子杨广刚刚掌握皇权,就拍板动工兴建两项国家重点工程:一是建设东都洛阳城,准备迁都;一是开挖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发展漕运。这两项工程,原因之一都与解决吃饭问题有关。
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素来被誉为富庶之地。但这块宝地的产出毕竟有限,当一个帝国首都人口剧增,遭遇天灾,粮食歉收,吃饭问题便成了帝王们的头疼事:关中南有秦岭阻隔,东边的漕运又被三门峡的砥柱之险卡了脖子。砥柱是黄河中劈波屹立的两块巨礁,把峭壁夹岸、逼仄的河床分为神、鬼、人三门。黄河到此,水流湍急,水势难测,漕运船工稍有闪失,就会船毁人亡。眼看漕粮东来到此却难济京城。无奈,隋文帝曾率领关中百姓到洛阳喂肚子,“关内户口就食洛阳者,道路相属”。这两块巨礁,直到上世纪5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才用炸药摧毁部分礁石,改变了险状。
隋文帝登基后,派年仅19岁(一说20岁)的杨广率领大军,南下直捣建康(今南京),俘获了躲藏到井里的陈后主,实现了隋朝的统一大业。为了稳定形势,杨广奉命总督扬州军事长达9年,对江淮的富庶感受深深。杨广继位,便动工兴建避开砥柱之险的东都城,开挖运河,便于运来江淮物产撑稳帝国大厦。
隋朝大运河是公元605年至610年利用部分旧有运河河段疏浚拓挖而成的。
早在公元前486年春秋末期,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了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运河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
战国初期,魏国定都大梁(今开封),公元前361年,开凿鸿沟,引黄河水循汴水东至今中牟县西,至大梁城北,折南循沙水入颍河,形成鸿沟水系。
隋炀帝把洛河、涧河引到黄河,从现在荥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到开封,顺汴水流经商丘,折向东南,经皖北至淮阴流入淮水,这叫通济渠,部分利用鸿沟故道。接着在邗沟基础上疏浚开凿山阳渎,沟通淮水和长江。最后修了江南运河,把邗沟南端的镇江和杭州连起来。
为了用兵辽东,炀帝另凿永济渠,从黄河引水至沁水,连卫河,直到涿郡,就是现在北京的西南。
这样,运河自洛阳为起点向东南、东北伸去,沟通了黄、海、淮、江、钱塘五大水系。漕运兴,物流畅,吃饭问题无须挂齿了,洛阳也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工商业发达、容纳百万人口的大都会。
造福千秋万代
在隋之后京官激增的盛唐,也把洛阳定为东都,在遭遇粮荒时,皇上便率领着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地开到洛阳办公。高宗、玄宗时期,政府就多次到洛阳“就食”。高宗有次急往东都,仓促上路,竟有随从士兵途中饿死。武则天独揽大权的20多年,干脆就常住洛阳。
唐代洛阳有南、北、西三个市场,均依傍河渠,其中北市常有万余只舟船停泊,商贸繁荣,车马塞路。许多商品从这些集市沿着陆路经过西安运往西域,或由水路运至扬州,再从长江上溯入赣江达“广州通夷道”,远输海外。洛阳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大运河血脉贯通,提升了东都的地位,保证了帝国所需,唐帝国的版图扩张和经济繁荣,大运河功不可没。
北宋东京汴梁168年的繁荣,也与运河息息相关,故有“汴河通,开封兴,汴河废,开封衰”之说。没有汴河,就没有画家张择端描绘的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
元朝定都北京,旧有以洛阳为中心辐射形的运河系统不能适应京城的需要,于是中间河段另辟蹊径,“去弯取直”,形成了现在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在之后的明清两朝,工程不断,以解决部分河段缺水和黄河泛滥中断漕运问题。
滔滔不息的运河水,从隋唐流向元明清,成为华夏帝国千载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