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南车集团洛阳机车厂制造出的国内首台无砟轨道施工机械,将给中国传统的铁路铺设方法带来史无前例的变革;
伊电集团的国内首个年产50万吨连铸连轧高精度铝板带箔项目一期开工,建成后,铝深加工能力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洛阳的工业建设高潮迭起,优势产业、高技术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全市实施各类项目2900个,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国家、省、市新核准、备案的重大项目872个,总投资额达856亿元。
2007年,我市竣工发挥效益的760个千万元以上项目主要有:中硅公司1000吨多晶硅项目、香江万基40万吨氧化铝项目、尚德公司90兆瓦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伊电集团45万吨何庄煤矿项目、洛钼集团5000吨/日选厂改造项目、一拖集团3万台大中型轮式拖拉机项目、中信重机大型高质量矿用磨机产业化项目、中信重机矿用磨机减速器技术改造项目……
开工建设的779个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主要有:香江万基氧化铝二期80万吨项目、伊电集团50万吨连铸连轧项目、洛钼集团4万吨钼冶炼项目、昇阳硅业20万吨工业硅项目、轴研科技20条精品球轴承磨削超精自动化生产线项目、洛玻集团140万平方米低辐射镀膜玻璃项目、中信重机重型装备铸锻件锻造基地项目、中信重机低温余热发电产业化项目……
“大招商、招大商”,是2007年招商引资的主旋律。牡丹花会、豫商大会、中博会……洛阳搭建的招商平台越来越大,引资项目越来越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亿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54个,在建项目40个。2007年,全市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70.1亿元,增长52.5%;实际利用外资6.37亿美元,增长200%。
2007年,我市招商引资项目主要有:在伊川县投资18亿元的铝板锭及铝型材加工项目、在洛龙区投资6.4亿元的太阳能电池项目、在吉利区投资3.2亿元的年产30万吨二甲醚项目、在新安县投资2.28亿元的年产1万吨铝合金压铸项目……
科技创新,让2007年的洛阳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关注的目光。洛阳首次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这标志着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及综合竞争力已经步入全国先进行列。雄厚的科技实力,使洛阳连续两年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摘取桂冠,获奖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我市先后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洛玻集团“超薄浮法玻璃”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在工业领域获得的最高奖项;由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自行研制的某雷达产品系统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该年度航空领域唯一的一等奖。由中硅高科公司承担的国家“863”攻关课题——24对棒节能型多晶硅还原炉成套装置,顺利通过验收,填补了国内空白;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绵钛生产工艺,成为国内钛原料的重要生产基地;洛阳LYC集团、轴研科技、凯迈电子等制造的“嫦娥一号”卫星关键部件,助推中国实现了千百年来奔月的梦想。目前,洛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个个重大项目的引进,一件件“洛阳制造”的诞生,一张张“洛阳创造”的喜报,促使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净增超过100亿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财政结构日趋合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净增23.6亿元,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3.7%,比2006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工业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增长26.5%,已经连续60个月保持20%以上的增速。洛阳石化成为河南省首批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的工业企业之一。洛钼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中航光电A股顺利发行,一拖股份在香港完成配股,募集资金88亿元。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200家,新电集团、伊电集团、一拖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山川秀丽的河洛大地,乘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谱就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2007年,全市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普及沼气技术,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等新技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总量、质量和效益均创历史新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2007年,又是一个惠农年。全市落实粮食直补和各类专项补贴2.84亿元,“两免一补”资助贫困学生1.9亿元;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50万人次,劳务创收73亿元;解决农村饮水安全24.5万人,完成5.7万人脱贫任务,新建农村敬老院70所,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30.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参合农民460万名;发展各类涉农龙头企业52家,新增专业合作组织109家,辐射带动农户65万以上。
“村村整治、千村达标、百村示范”工程全面实施, 666个村建设规划和757个村控制性规划顺利完成,硬化通组入户道路3292公里。以美化环境为主题的“三清七集中”等活动持续推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发展户用沼气20.3万座,28.3%的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602个,乡级便民服务中心52个;新建或改造的村部、卫生所、文化大院、超市、培训场所、室外健身场所如雨后春笋,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农民生活喜气洋洋。
2007年,全市沼气服务体系覆盖率达到70%,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1个,完成测土配方施肥320万亩。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洛阳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市。
新农村建设的强力推进,支农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使农村经济繁荣发展,让农民享受美好的时光。
旅游发展强势突破 景区建设成果喜人
2007年,洛阳旅游业的发展气势如虹,神采飞扬,接待游客数量突破4000万大关。
堪称洛阳旅游重头戏的第25届牡丹花会和第4届河洛文化旅游节喜获丰收,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创下历史之最。“中华情”第27届全国最佳邮票颁奖暨第25届洛阳牡丹花会庆典晚会世人瞩目;河洛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及世界风情巡游活动激情荡漾。
“夜游龙门”迎宾开放,白马寺扩建及印度风格佛殿建设、偃师玄奘故里二期工程紧锣密鼓,伏牛山重点旅游项目进展顺利,西霞院旅游项目正在编制规划。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培植出新的旅游亮点,生态旅游的开发更是前景宽广。
旅游推介活动不断创新,扩大了洛阳在港澳台和东南亚旅游市场的影响力;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旅游高峰期间秩序井然。景区创建再传喜报,龙门石窟成功创建全国首批5A级景区和最受群众喜爱的十大风景名胜区;新增龙潭峡、神灵寨、木札岭、天池山等4个4A级景区,全市的A级景区总数已达22家。栾川县跻身全国首批旅游强县。
2007年,全市接待游客4002.7万人次,增长42.6%;景区(点)门票收入5.1亿元,增长32.9%;旅游总收入194.7亿元,增长42.4%。洛阳的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更加魅力四射,成为倍受游客青睐的地方。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评价洛阳说,这是个美丽的地方,令人震撼,让人激动。
文化建设高潮迭起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2007年,是洛阳文化事业发展的春天。
独具特色的广场文化,为古都打开了一扇展示精神风貌的靓丽窗口;蓬勃兴起的文化建设,使洛阳的文化氛围气象万千。
“广场文化狂欢月”,引得“一城之人皆若狂”。每天,有数千名观众欣赏广场演出;每晚,有上万名观众观看露天电影。“河洛欢歌”和“欢乐新农村”活动,更是把群众文化活动推向了高潮。大地飞歌,群情激昂,河洛百姓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在广场这个特殊的舞台上纵情歌唱。
据统计,全市组建数字电影放映队159支,放映公益电影4万余场,受益群众1738万人次;“河洛欢歌”和“欢乐新农村”活动共举办文艺演出500多场,组织巡演600多场,观众达807.5万人次。
一场“洛阳市首届万名儿童吟诗文颂洛阳”活动,让孩子们眼中的洛阳充满诗情画意,风光无限;一台精品文化剧目《河洛风》的复演,让新落成的洛阳歌剧院座无虚席,热闹非凡。
2007年,文体事业蒸蒸日上。隋唐大运河、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展顺利;洛阳正骨、杜康酿酒工艺、唐三彩、洛阳水席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普通高招创历史新高,洛阳理工学院顺利挂牌;洛阳成功入选2008奥运火炬、残奥会火炬传递城市;新区体育中心六大场馆已成为国家级体育比赛的竞技场。
2007年,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洛阳歌剧院的建成投用,博物馆新馆的开工建设,新华国际影城的开业迎宾,文化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新闻出版、广电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吹响了实现文化强市的时代号角。
城市日新月异 品位显著提升
2007年,洛阳城市建设快马加鞭,日新月异。新区新开工项目180个,完成投资80亿元;洛河以北城区建设完成投资60亿元。开元大道东西延长线、武汉路等19条道路竣工通车;瀛洲桥、新区医院和衡山路正在加紧建设。定鼎门污水处理厂等32项公共设施建成投用;洛阳至南阳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基本完工。新区滨河风光带111栋高楼拔地而起,自豪地展示着洛阳的崭新形象。
洛浦公园东延长线的竣工,将公园总长度延伸到20公里,位于北堤的“丝绸之路”主题公园等景观,展现了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二期工程的完成,又为古都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洛北城区新增绿地43000平方米,漫步古都街头,芳草萋萋,鸟语花香。
2007年,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日趋规范,深得民心。全市实施市容巡查机制,深入开展“五城联创”,城市环境显著改善。全市先后关闭取缔重污染企业6家,关停小火电34万千瓦,县(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全部建成,对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实行定期监测。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307天,创2003年建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制度以来的最高纪录。经过11年的不懈努力,洛阳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终于化蛹成蝶,荣登榜上。
水在城中流,城在山水间。优越的人居环境,使洛阳的房地产业日趋火爆,全年房地产交易额高达80亿元。碧水蓝天映衬着满城春色,绿树红花装点着古都姿容。如诗如画、生机盎然,这就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洛阳!
“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中国名城”专家观察团领队、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德明认为,水在城中流,城在山水间,这在北方城市中非常少见。建设洛浦公园还有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这也都是大手笔。
创新服务制度 优化发展环境
2007年8月23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连维良在人民网《高端网谈》接受采访时,提出“优化环境永无止境”。洛阳倾力打造最佳发展环境城市和最佳创业环境城市的步履矫健。
一场全市范围的“讲正气、树新风、建绩效”主题教育活动,让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县处级干部的公开选拔使用、公务员应知应会知识测试制度的推行,使公务员学习新知识、抢抓新机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显著增强。市直各部门全面推行无缺位工作制,党政机关推行网上行政。
企业事项代理服务、企业25天安静工作日、多项工作周报等规章制度的建立,方便了企业的生产;首席服务官制度自2006年推行以来,先后向116家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派出首席服务官及其工作小组人员36批399人(次),帮助解决各类问题144个。涉企收费“阳光工程”等服务措施的出台,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失职责任追究制的启动,使优质、高效、廉洁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保障。
群众利益无小事。“市长热线”、“市长信箱”、“连线网民”和领导信访接待日等,为企业、市民排忧解难,在全市营造出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平安洛阳”创建活动的积极开展,为洛阳创造出和谐安定的发展环境。一桩桩关系企业发展环境的事项得以妥善办理,一件件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环境,赢得众多知名企业及国内各大媒体赞许的目光。
致力改善民生 共建和谐洛阳
改善民生,惠及于民;“和谐洛阳”,人心所向。一切为了人民。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每逢洛阳有重大决策,市委、市政府总是要通过网络、媒体,虚心征求百姓意见。新的执政理念,形成鲜活生动的改革实践。
2007年,市委、市政府倾情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如期完成了向市民承诺的20件实事,使科学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百姓。洛阳已有23万市民享受到旅游年票带来的旅游便利;市民可凭身份证免费参观洛阳博物馆;王城公园等六大公园除牡丹花会等特定时间外,免费对市民开放。
在城镇,廉租住房制度、经济适用房建设、国有企业老住宅区改造大力推行;在农村,困难群众危土窑洞和草房改造、医疗等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工程全面启动。2007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再就业4.9万人,安置“零就业”家庭就业4174人,在全省率先完成任务;全市新增城乡低保对象7.8万人,累计为30.9万名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63亿元;全部免除了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全面完成了城市中小学的D级危房改造。
2007年,洛阳被列为全国首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已参保42万人,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跨入全民医保时代。全市新增城镇基本养老保险5.9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总数73.9万;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4个、服务站70个,改造农村标准化卫生所409家。一系列改善民生政策的实施,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保障。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洛阳是全国闻名的双拥城,连续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2007年,洛阳军分区组织了3万余名民兵预备役人员,为我市农村的“平安建设”构筑起一道坚固的安全壁垒。在自然灾害突发现场,是驻洛官兵肩负起急难险重的任务冲锋在前;在贫困山区,“1+1”捐资助学活动,让驻洛官兵与山区百姓挽起了团结的臂膀。“欢乐进军营”,满载着河洛儿女对人民子弟兵的真诚问候,播撒欢笑,情深意长。
回眸2007,科学发展的时代旋律使人心潮澎湃;
展望2008,和谐洛阳的美好前景令人热血满腔。
洛阳,正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团结拼搏,奋力开拓;
洛阳,正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向着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努力再造一个新洛阳、全面走在中原崛起前列”的宏伟目标,破浪前进,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