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治通鉴·隋记》记载:隋炀帝大业六年元宵节,在洛阳皇城的端门外端门街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参加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通宵达旦,烛光照亮天地。瞧瞧,洛阳闹花灯的规模多大,历史多早!
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这三天里,入夜之后,街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张灯结彩,人山人海,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四关”和东南隅、东北隅、西北隅、西南隅“四隅”排演的“故事”(即社火):龙灯、旱船、高跷、跑竹马、二鬼绊跌、老仕官、蛤蚌……一齐涌向街头。社火前面由锣鼓队领头,紧跟着是火弹子开路,还有与之配合的绣球和“放荒”。
火弹子构造非常简单,不过是用一根不太粗的苎麻绳,两端各系一个短圆台状钢丝笼,内装燃烧着的木炭。表演时,但见火球在头顶飞舞,形成圆形、扇形等多种图形。火球舞动,呼呼生风,炭借风势,越发红旺,煞是壮观。
耍火弹子是要有一定技巧的,你别小看这项民间杂耍儿,要掌握它,耍得精,玩出一点名堂来,也得具备一定条件。首先得年轻力壮,再就是生性好动爱玩,情愿拜师学艺,头脑清楚,肯下苦功。据说开始学艺时,老师先让你弄一根纳鞋底子绳,两头各拴制钱一个。练习时右手捏住绳中,左手拿住一端制钱。右手左右转
动时,制钱便在空中画圈儿,当圈儿转匀后,左手的制钱顺势向上抛出。右手立马停止转动,扇形便一张一合拢重复出现。要紧的是当扇形合拢时万不能相碰,一碰就玩儿完了。这是玩火弹子基本功中最关键的一项。
玩火弹子的技艺名目繁多,如“天女散花”,是把火弹子绕在脖子上甩动画圆圈儿,火炭星子迸出,满天飞舞,好似天女散花一般;绕在腰间玩,好像乌龙绞柱;蹲下舞时,犹如地陀螺转动,抛到空中叫飞天弹。单手、双手、口噙、腰缠、抛空、坐地、躺地,花样之多,技术之高,一时难以表述。
“故事”又称社火,外出表演时则叫“出故事”。
元宵节“出故事”,一般都要到市中心——老城十字街集中。沿街某商户想看火弹子表演,要事先做好准备,当“故事”快走到门前时,放鞭炮一小挂,以示欢迎,锣鼓队便在这家商号前停住脚步。这边继续敲打,那边拿哨子棍的小伙子便抖动器械打场子了。如果场子太小,表演者便用火弹子向人群抛去,观众后退,场子就撑大了,场子中心放竹席一张,表演者便站在场内舞出各种花样。最后再亮一招“地趟流星”:左手撑在席子中央为圆心,身子斜倾伸直为半径在席上画圆。右手耍的火弹子还不停地在场内飞舞。观众喝彩,表演停止,加些木炭继续前行。
如果挡驾的在街中放的不是席,而是一条板凳,表演者便仰面躺在凳子上,表演些惊人的招数。此时,锣鼓声、鼓掌声、鞭炮声、口哨声响成一片。
龙灯各地都有,一般是青、黄两条长龙、一个绣球,故有“二龙戏珠”之说。不知为什么咱洛阳只有一条龙、一个绣球,但却多出一个“放荒”的花样来。每当龙头由下向上捕捉绣球时,为了显示长龙的神秘和威武,就要放一次“荒”。
“放荒”就是放火彩(撒彩火),是用一根粗纸捻儿去点燃拌好的谷糠与松香。“放荒”人也得有点技术。放时要它燃就燃,要熄就熄,屑末上下烧个通透,“轰”的一声,一团红火冲天,真是怪吓人的。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个“闹”字用得妙极,这能把人们在元宵节尽情欢庆的场面渲染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