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上午,西工区吴先生带着爱人和孩子去西工区一家影院看电影,本想看上午十点半的那场。提前20分钟到后发现买票的队伍排了几十米长,吴先生等了半个多小时才买到票,但原计划看十点半的场次已经错过了。吴先生感慨地说,看电影买票排长队,是多年看不到的现象了!
吴先生所说的这家影院,今年春节期间生意异常火爆。经常看电影的李女士告诉记者,特别是晚上八点多的那场电影,有时提前两小时去还买不到票。该影院营运部经理介绍,春节期间,影院6个放映厅每天平均接待顾客3000人次左右,票房收入日均10多万元。
不仅是春节期间——据介绍,这家投资近2000万元、目前我市最高档的电影院,自2006年8月开业以来,生意一直很红火,去年票房总收入达到800万元。
16日上午,记者走访发现,设施一流、票价偏高的高档影院,经营上都有不错的表现。老城区一家去年年底才开业、目前处于试营业阶段的某影城,其服务部主管谈起票房收入,虽不愿意透露具体数字,却笑着说:“开局不错!开局不错!”
鉴于高档影院生意红火的现状,有人认为,洛阳电影消费市场处于供不应求阶段,市场潜力很大。
洛阳电影消费市场真的供不应求吗?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
我市西工一家拥有1100多个座位、规模最大的国有老电影院,其票房收入则一直不理想,春节期间生意甚至有些冷清,每天票房收入仅几千元。2月14日——情人节那天,高档影院到晚上八点前已经爆满,这家影院竟没有一个观众!据了解,这家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的影院,几年前花了500万元进行了更新改造,放映设备、设施赶不上高档影院,票价便宜,每张15元至20元,是高档影院的一半。
看来电影消费市场并不是“全面走红”,而是有热有冷。
这一“热”一“冷”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河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席升阳教授认为,看电影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文化消费满足的是人们的高层次需求,具有享受性的特征。既然是一种享受,那么对消费环境和外在条件要求很高。高档影院装修讲究,环境舒适,设备先进,视听效果好;再者,与传统影院相比,它有多个放映厅,可同时放映数部电影,消费者自主选择性也高,满足了人们对文化消费的要求,当然比传统的普通影院有吸引力。
席升阳说,从更深层次看,去年,我市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人们在消费上已经从生存型转向享受型。反映在日常消费活动中,过去人们在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即支出的多少;现在,人们在消费时还追求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即讲求消费的环境和消费条件,比如商品和服务是处在一个什么场地,商品与服务是不是名牌,等等。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要求供给也必须作相应的调整。经历了长期低谷的电影院,以高档的设施设备再一次赢得了市场和观众,实现了自我的回归,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本报记者 石文禹